實習生 程雨怡 朱蕓可
(資料圖)
在江城武漢,一碗香噴噴的熱干面,或是一碗口味豐富的米粉,成為武漢人早餐主食,承載了武漢的“過早”文化。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市市場監管局獲悉,該市已于5月啟動粉面專項整治行動,全力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目前,武漢市江漢區9家持證濕粉面作坊在市場監管部門指導下,已全部實現有包裝、有標簽,做到來源可查、去向可追。
華安里菜市場內的“重慶鮮面條”檔口
小作坊提檔升級煥然一新
7月26日下午5時許,位于武漢市江漢區馬場角橫路的“余艷梅拌面世家”門口,慕名而來的食客已經排起了長隊。這家網紅面館曾被網友們譽為“武漢最好吃的牛肉拌面”。今年5月,歌手任賢齊回武漢連開三場演唱會,還專門打卡了余艷梅拌面世家。
此時,新一批面條剛剛送到。老板娘余艷梅照例打開一袋,認真審視后,滿意地對送貨人豎起了大拇指:“面條不跑堿、又勁道,真不錯!老葉,自從你家加工作坊改造后,送來的面條品質是越來越好了。”
老葉全名叫葉旺紅,是正峰面粉加工店的老板。他從十幾歲就開始跟著師傅做濕粉面加工,至今已做了近40年。余艷梅拌面世家是他家的老客戶,從開業至今十幾年用的面條,都是葉旺紅供的貨。
7月24日上午10時許,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正峰面粉加工店。從外面看,這是一間并不起眼的小作坊,但進去后看到,地面、墻壁上均貼上了白色瓷磚,不銹鋼臺面被擦拭得干干凈凈。拉開倉庫門,數百袋面粉整齊碼放著。
正峰面粉加工店的原料間門板已換成防火防潮材質
“別看倉庫里這些面粉挺多,其實最多一個星期就用完了。”葉旺紅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一天的工作是從下午5時開始的,從和面、揉面到攤晾、包裝,約有十幾道工序,到了凌晨就可以陸續給顧客送貨了,一直到早上5時才結束。
記者留意到,整個加工店面積約200平方米,分為倉庫、洗消間、加工間、熟食間、冷庫等七八個區域,其中倉庫地面墊了兩層塑膠墊板,墻上還有一層防潮板。“這是為了保障面粉等食品原料隔墻離地,免受潮濕以及灰塵、蟲鼠等污染。”葉旺紅介紹說,今年5月,他投入6萬余元對店里進行升級改造,不僅增設了冷庫儲存面條,還將倉庫易潮易霉的木質擋板更換成防火防潮防霉材質的隔板,木質臺面一律換成不銹鋼。
“店里環境好了,不光自己做事舒服,做出來的產品也更能讓顧客滿意。”葉旺紅舉例說,以前沒有冷庫,做好的面條在夏季高溫天氣一邊送貨一邊發酸,挑剔的顧客就讓他“少量多做”,十分勞累。現在有了冷庫,面條分批做好放入冷庫中降溫保鮮,保證了產量。如今,每家顧客的貨可以一次送到位,節省了老葉很多精力,到顧客手上還能保持新鮮勁道的口感。
粉面制品貼上“身份證”
在位于江漢區復興五村的華安里菜市場內的“重慶鮮面條”檔口,工作人員正忙著給顧客打包餃子皮、濕面條等。門店的后面,就是一個簡易的濕粉面加工作坊。記者看到,塑料筐內整齊擺放著用一袋袋裝好的面條,每袋面條包裝上張貼的標簽,清楚地注明了食品的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以及生產經營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
“目前,轄區的濕粉面作坊都按規定對產品進行包裝處理,禁止‘裸賣’;同時啟用食品標簽,相當于有了身份證,告別‘黑戶口’。”據悉,江漢區目前共有9家濕粉面持證小作坊,均以踏實做事、誠信經營的服務理念,在顧客中享有良好口碑,由于部分經營者文化素質不高、缺少專業指導,也還存在生產經營不夠規范的地方。自武漢市5月啟動粉面專項整治以來,江漢區市場監管局多次上門幫助轄區粉面小作坊規范生產經營行為、改善生產條件、提升生產規模。
“索證索票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將有助于厘清責任,是保護自身利益的法寶。”7月24日上午,江漢區市場監管局食品安全流通科科長佘思民查看正峰面粉加工店的票據后,細心叮囑道。據悉,該局已指導轄區內所有持證濕粉面作坊建立進貨出廠兩本臺賬,做到來源可查、去向可追,且所有臺賬須存放在資料盒內保存2年備查;同時,按照相關規定嚴查苯甲酸、山梨酸、脫氫乙酸等食品添加劑違規使用情況;鼓勵作坊廢棄易長霉的舊竹筐,更換塑料周轉箱。
武漢市江漢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在傳承飲食文化、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小作坊提升改造也是需要耐心的,要和他們多溝通,多換位思考,研究出可行的提升措施,避免以罰代管、一罰了之,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心甘情愿的改。”據悉,該局下一步將對濕粉面作坊提檔升級的做法逐步推行至其他食品小作坊,并引導轄區食堂等大型餐飲企業優先采購有標簽、不裸賣的食材,同時對無證、違規經營的作坊將依法從嚴查處,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武漢市場監管部門還提醒廣大餐飲單位和消費者,作為原料的粉面制品,若儲存不當或放置時間過長,容易腐敗變質,甚至滋生有害微生物,產生米酵菌酸等生物毒素,導致食物中毒。高溫季節不能長時間裸露放置,一定要注意密封冷藏保存,充分加熱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