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湖北日報訊(記者汪洋、通訊員熊琦)連日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在長江嘉魚段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初步監測結果顯示:嘉魚點位發現淡水魚種類較去年增加3種,另外還發現鳤魚、胭脂魚等稀有魚類。
由該所吳金平博士領隊的科研監測小組一行,先后來到長江嘉魚白沙洲、潘家灣干流、魏家河支流等水域,開展科研捕撈,“我們聘請了2名當地退捕漁民。頭天傍晚在指定水域放網,次日清晨收網,將漁獲物取回來分類、測量、解剖,并制作標本,較大且存活的魚現場測量后放歸長江。”科研監測小組成員王吉說。
7月21日清晨5時許,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乘坐一艘科研捕撈船,隨退捕漁民從嘉魚潘灣海事躉船處溯流而上,來到魏家河出口水域收網:一張網眼較小白花花一片,全是體型較小的魚;一張網眼較大,撈到4條體型較大的魚,包括1條鱖魚、1條鰱魚和2條鯉魚等。最重的1條鯉魚重約6公斤,活蹦亂跳,經現場測量后,放歸長江。當天共收網6張,漁獲物約25公斤。
7月1日以來,該科研監測小組在嘉魚江段4個點位監測到的魚種類已達39種,而去年只有36種。“讓我們驚喜的是,此次監測發現了一些稀有魚類。”王吉介紹,在潘家灣干流捕撈到一條鳤魚,長20余厘米,重128克;在魏家河出口捕撈到一條胭脂魚,長16厘米,重117克。兩條魚均現場放歸長江。
受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委托,吳金平博士領隊的科研監測小組常態化開展水生生物監測工作,每年在繁殖期(5月至7月)、索餌期(9月至11月)各開展一次重點監測,目的是通過監測每日漁獲物種類和數量,調查魚類種類組成、種群結構,估算長江中游干流魚類生物多樣性結構和資源量,同時對長江禁漁效果進行評估和預測。“科研監測到的魚類種類和數量,一年比一年多,意味著長江禁捕成效初顯。”吳金平說。
長江水產研究所有關負責人介紹,長江干流共設有50多個監測點,均已開展科研捕撈。從長江湖北段監測數據來看,禁捕之后,長江魚類種群、漁業環境、浮游生物出現了可喜變化,從解剖的魚類性腺來看,發育和繁殖都比較正常。如何評估長江禁捕效果,詳細報告將于年底出臺。
嘉魚縣長江禁捕岸線109.6公里,其中白鰭豚保護區84.5公里,自2020年開展長江禁捕以來,全縣330戶、644名退捕漁民全部安置到位,“三無”漁船全部清繳到位,目前已實現常態化禁捕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