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向喬丹 通訊員 趙靜 程志堅 李鋒)7月29日,天剛破曉,萬籟俱寂,宜城市南營街道南洲村卻已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村民們忙著采收、裝貨,人人臉上洋溢著喜悅。稍后,這些蔬菜瓜果、肉蛋禽魚將會被一一送往城區各大小餐飲店,從“地頭”到“灶頭”再到“舌頭”,不過短短半天時間。
(資料圖片)
“昨天晚上我們收到餐飲協會發來的訂單,連夜備好貨,今兒一早就裝車,把新鮮農產品從田間地頭直接送上市民的餐桌!”南洲村黨支部書記曾照勇笑得合不攏嘴。
而僅在半年前,南洲村村民們卻還在為農產品銷路發愁,如今村民各個喜笑顏開,這還得從一場座談會說起。
2022年,在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宜城市委兩新工委來到市餐飲協會黨支部,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溝通,全面了解餐飲行業發展的難點困點堵點。
“原材料成本年年漲,受疫情影響,外出就餐的人越來越少,我們的生意一天比一天難做”“餐飲協會共有會員600多家,除20多家規模較大的骨干企業外,大部分會員單位以中小微餐飲商戶為主,數量多、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弱,近幾年受疫情影響,生存愈發艱難”……座談會上,土缽菜酒店總經理郭紅梅大吐苦水,協會黨支部書記李青松更是愁眉不展。
宜城市餐飲協會黨支部與南洲村黨支部結對共建。通訊員供圖
宜城素有農業“小胖子”縣之稱,如果能整合種植業、養殖業、餐飲業三方資源,讓農產品走出“深閨”,“飛”入尋常百姓餐桌,推動產業發展一體化,豈不是能夠達到雙贏效果?為此,市委兩新工委聯合餐飲協會黨支部,帶著問題下基層,結合實際找答案。經過多方調研,發現位于宜城市東南方的南洲村,生態環境純凈,孕育出的散養雞、本地麻鴨、土雞蛋、稻田甲魚、大蝦、無公害蔬菜等品質優良。
可是,好產品也需要好出路,一邊是“肚里有貨倒不出”的農民散戶,一邊是“無米難為炊”的餐飲散戶,怎樣將散戶聚起來、兩頭連起來?
市委兩新工委做起了“紅娘”,積極撮合餐飲協會黨支部與南洲村黨支部結對聯姻,“農餐對接”項目應“孕”而生。南洲村成立合作社,餐飲協會提前按季節梳理食材清單,向合作社“下單”,合作社按照訂單指導農戶生產;農產品成熟后,農戶在合作社“接單”,當天晚上就能完成采摘、分揀等作業;第二天早上,合作社統一安排車輛集中“派單”,各餐飲門店驗收簽字后立即付款,一站式服務讓農產品一路暢行上餐桌。
本地稻田甲魚準備送往餐飲門店。通訊員供圖
“現在我們食材采購價格下降了5%至8%,有時甚至更多。”郭紅梅說,“以前都是從批發市場進貨,貨源主要來自外省,中間要經過各級經銷商,價格攀升不說,有的食材到達飯店已經兩三天,不新鮮了。這種農餐對接模式既節約成本又保證了菜品新鮮度,長期合作下去,我們品牌含金量也有了保障。”
供應鏈解決了,怎樣把好“輸出鏈”安全關?宜城市委兩新工委積極對接宜城市市場監管局,在合作社組建專班,配備食品快檢專業設備,隨機抽查農藥殘留情況,把好“地頭”到“灶頭”的前置關;同時選聘美團、餓了么外賣騎手擔任食品安全流動監管員,讓他們在日常接餐送餐過程中充當“移動探頭”,發現問題通過行業黨組織及時上報市場監管部門,把好“灶頭”到“舌頭”的后置關。
本地大蝦直達飯桌。通訊員供圖
“食品安全無小事,守護健康靠大家。我們平常從事這個工作,走街串巷,能發現許多大家容易忽視的問題。”美團騎手蔣鵬程是一名黨員,他說道,“發現問題勇于指出,既是對大家的健康負責,也是自己作為一名黨員的義務。”今年2月,蔣鵬程接到一份訂單后趕到小黃魚燒烤店,在等候菜品過程中,發現該店衛生狀況較差,冰柜中生熟、葷素等食品混放,他將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到美團站點,站點當即給予該店下線處理,并同步反饋至市“小個專”綜合黨委,黨委對此高度重視,立即協調街道市場監管所派出專班深入該店督促其整改到位。
“我們聚焦前、后兩個維度同發力,實現了‘地頭’到‘灶頭’再到‘舌頭’的全過程質量監管,堅決守護好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宜城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王立文說。
近年來,隨著農餐牽手“結對子”,結出的雙贏“新路子”越來越廣,餐飲協會會員單位累計從南洲村采購家禽類產品4000余斤,甲魚大蝦等水產品3000余斤,蔬菜類產品7000余斤,瓜果類產品8000余斤。在打開農產品銷路的同時,餐飲協會黨支部還積極拓展“新業務”,舉辦大蝦節、廚王爭霸賽等活動,持續擴散宜城菜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真可謂思路一開天地寬,兩新工委做紅娘,牽起支部巧聯姻,結出碩果同歡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