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研學+博物館”、“研學+名校”……隨著暑期的到來,各種“研學+”產業(yè)占領旅游市場,打著邊旅游邊學習的旗號得到了家長們的青睞。然而隨著這一熱潮的到來,各種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不少困擾。
北京作為這個暑假“最熱”的研學目的地,各個知名高校、博物館、公園甚至游樂園,通通成為中小學生的研學場所,但一些免費開放的地點卻在加上“研學”的標簽和不規(guī)范的講解后搖身一變,成了身價過萬還一票難求的“高檔場所”。
研學本是好事,如今的“研學團”已經變了味。前有西安兵馬俑人滿為患,靠人高馬大的帶隊老師“撞”出一條通道,把團里的孩子們一批一批送出去,后有某些高校門口擠滿了頂著炎炎烈日卻穿著厚厚的學士服,從一臉興奮到“生無可戀”排隊的合影大隊,更有甚者連研學行程都是“開盲盒”,看似豐富的的研學內容實際安排卻“不按套路出牌”,走馬觀花,看看就走,根本達不到“學”的目的。
事實上,國內最早對研學旅行的關注是來自旅游界,自2003年上海成立了中國首個“修學旅行中心”后,研學旅行慢慢開始從旅行界走進教育界視野,2016年為了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fā)展,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公安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fā)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并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tǒng)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由此,研學旅行迎來了發(fā)展的高潮。
我國的研學市場逐步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發(fā)展勁頭雖足,卻成熟度較低,導致研學亂象泛濫愈演愈烈,但“朋友圈”、短視頻平臺、電梯間等卻仍然充斥著各種研學項目的廣告,連幼兒園都貼出了研學夏令營廣告……“研學團”整改已然迫在眉睫。
要做好“研學團”整改,一方面要規(guī)范管理“研學培訓機構”,遏制亂收費、違規(guī)培訓、亂發(fā)證現象,盡快出臺國家標準,提高行業(yè)準入門檻,制定研學旅行團標準和詳細的申報條件,引導其規(guī)范化、健康發(fā)展,提高研學旅行的水平和質量,另一方面研學活動從業(yè)者應做好活動規(guī)劃,嚴格遴選活動承辦機構,規(guī)范活動備案與審批手續(xù),做好活動課程設計與安全保障。只有共同推進,精準發(fā)力解決現有問題,治理好研學旅行市場亂象,才能促進旅游、教育等行業(yè)共同高質量發(fā)展。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尹芯恬(宜昌遠安縣嫘祖鎮(zhèn)人民政府)
責編: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