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 鄭家裕攝
8月4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湖北主題采訪團走進長江三峽壩上庫首宜昌市秭歸縣。風景如畫的西陵峽段,長江“黃金水道”航運繁忙,一艘艘客輪貨輪上下往返川流不息。
位于秭歸的岸電設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清潔能源變成“綠色引擎”
當下正是長江三峽旅游黃金季,在三峽大壩至重慶的重要旅游港口秭歸港,游輪紛紛停靠,游客們涌出船艙上岸游玩。服務人員不到10分鐘就為游輪接通岸電,綠色清潔電能被源源不斷送往“水上酒店”。
“變化太大了!”船員李師傅回憶未使用岸電時的場景,游船停靠時用電設施依靠柴油發電,不僅成本高、氣味重、噪音大,機器發電還需要船員一刻不離值守。
清潔岸電的使用,解決了船員們的系列煩惱。岸上電力為靠港船舶整體設備提供電能,滿足船上生產生活用電需求。根據測算,岸電使用比傳統用油節省約65%的能耗費用,1000度電可減少7.8噸左右的碳排放。無污染、無噪音的清潔岸電“一插即用”,船員們工作負擔大大減輕,輪流上岸出游,生活不再枯燥。
三峽壩區核心區每年約有4萬艘船舶待閘過境,平均每天待閘船舶580艘左右。曾經船舶停靠待閘期間使用柴油發電造成的空氣、噪聲污染以及廢棄物排放,對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和庫岸沿線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是要更新船舶能源方式。”環保工程師提出了突破性的建議,秭歸整合保留客運、貨運碼頭18個,并100%安裝供電裝置,同時還建成了秭歸港、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沙灣錨地、仙人橋靠船墩4個岸電示范項目,實現港口、碼頭、待閘錨地岸電全覆蓋,每年為過往臨時停靠船舶供電14.6萬千瓦時,替代燃油37.27噸,基本實現了“錨地不再有噪音、船頭不再有黑煙、江面不再有油污”的目標。
推動長江航道運輸“綠色之變”的,不僅僅是“電化長江”建設。今年4月,秭歸縣歸州鎮屈原廟村的水運應用LNG碼頭正式投入運營,成為“氣化長江”建設的強力引擎。
總投資1.3億元的LNG項目,是三峽庫區首個船用LNG碼頭,也是交通運輸部公布的水運行業應用液化天然氣第二批試點示范項目,運營后每年可為三峽庫區減排碳氧化物6560噸、碳氫化合物720噸、煙塵56噸、硫氧化物100噸,同時也可為庫區更新能源船舶節省能耗30%左右。
秭歸游客集散碼頭的夜景
黃金水道變成“風景畫廊”
高峽平湖、碧水東流,船行江面,猶如置身山水畫卷。作為三峽庫區重要生態屏障,三峽秭歸環保碼頭成為長江綠色航道重要“生態濾芯”。
“沙灣有需要接收生活污水的船舶,請與向軍保潔聯系,向軍保潔免費接收生活污水和垃圾。”一位環保碼頭工作人員用對講機呼喊。秭歸縣7家保潔公司承擔著水上垃圾回收轉運工作。在秭歸縣沙灣、仙人橋錨地的待閘船舶產生的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和生活垃圾只要通過手機APP申報,就有免費接收轉運船舶來清運。
三峽秭歸環保碼頭投資1.27億元,是三峽后續專項資金建設重點項目,為庫區待閘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生活垃圾及漂浮物自“接收-轉運-處置”環節形成閉環通道,實現了船舶污染物零排放,有效地保護了長江生態環境。
建于秭歸縣郭家壩鎮的華新水泥(秭歸)有限公司,成為長江航道又一“凈化利器”。進入主汛期后,秭歸縣境長江水域的清漂船格外忙碌,機械與人工作業打撈的長江漂浮物集中上岸后,被運到華新水泥窯,與秭歸縣城的生活垃圾一起,處置成為垃圾衍生燃料,
作為三峽庫區清漂的最后一道防線,秭歸接納了整個庫區上游各地清漂作業時間以外的漂浮物。自2004年以來,全縣每年投入清漂船只達3500船次以上、人工1.6萬人次以上、打撈漂浮物2萬立方米以上,累計打撈漂浮物50多萬立方米,實現了江清、岸潔、不礙航,確保了船舶航行及三峽大壩安全運行,確保了三峽大壩庫區內的漂浮物在秭歸得到清理。
長江航道變成風景廊道,更得益于庫岸治理的“綠色之變”。讓近年來,秭歸縣高標準推進長江庫岸生態修復,關停取締長江岸線非法碼頭16個,規范提升碼頭18個,關停整治20家砂石碼頭,創新推進消落區植被重建和生態修復,綜合整治河湖庫岸線,打造長江生態景觀帶,在庫岸荒灘上建起天問公園、望江公園等網紅公園,昔日亂石堆變身“最美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