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鄉村要發展,關鍵在產業,重點在人才。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作為土生土長具備突出技能的人力資源,在改革開放后一度“式微”的“土專家”“田秀才”等鄉村工匠,逐漸成為“破題”當前人才振興的重要力量。如何讓鄉村工匠的傳統技藝在新時代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更好帶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必須“見苗澆水”、精準滴灌,讓鄉土人才“破土而出”“向陽而生”,真正成為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農人”。
要精準挖掘,讓鄉村工匠“破土而出”。傳統匠人多生活在農村,由于工作、生活和社交圈較為狹窄,常因缺乏技藝展示和自我推介的平臺,最終埋沒于人群。要“撿回蒙塵的珍珠”,就必須轉變觀念、主動介入,打好摸底調研、村鎮舉薦、技術技能大賽等層層挖掘“組合拳”,讓“土專家”“田秀才”不再“隱形”,讓更多的鄉村工匠嶄露頭角。同時,要建立全面、系統的鄉土人才數據庫,實行分級分類管理,使鄉村工匠從“放任散養”走向“精心培養”。
要強化培育,讓鄉村工匠“育苗成樹”。要讓鄉村工匠從鄉村建設的“生力軍”轉變為“主力軍”,離不開全方位的培育體系。一方面,要加快讓隊伍“壯起來”,圍繞鄉村“產業興旺”,“訂單式”制定培育計劃,鼓勵和支持建立鄉村工匠學校、大師傳習所,邀請優秀的鄉土人才“現身說法”,讓農村迅速涌現出一大批鄉村工匠、致富能手和產業帶頭人。另一方面,要扎實讓文化“興起來”,在各類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引導孩子們對傳統技藝產生興趣,為他們提供技能培訓和實踐機會,傳承精神、培育“匠心”,使鄉村工匠技藝傳承從“一脈單傳”向“薪火相傳”穩步轉變。
要加大激勵,讓鄉村工匠“香譽四方”。在廣袤鄉村大地,鄉村人才與“千金以求”的高層次人才相比,往往更有基礎、更“接地氣”,卻頭銜和名聲遠不如前者。要真正推動鄉村人才從“大有可為”走向“大有作為”,就必須切實改變他們的“生存土壤”。要加大對鄉村工匠等鄉土人才的宣傳力度,積極選樹、表彰、推廣先進典型,營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氛圍,不斷提高鄉村工匠的職業認可度和社會影響力。同時,要建立完善鄉土人才保障激勵機制,破除唯學歷、唯職稱的思維定勢,堅持以能力論英雄、以貢獻評高下,為有志于農村發展的工匠能人搭建施展才干、功成名就的大舞臺,使鄉村工匠從“無足輕重”向“有為更有位”奔赴。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李年兵(紅安縣委組織部)
責編:王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