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鄒亞琴 實習生丁可)“賈醫生,我現在終于可以不用一年四季吹電扇了。另外,原本癱瘓的雙腳,都恢復了一定活動能力!”近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疼痛科接受了全植入式脊髓電刺激植入術的截癱患者徐師傅,從千里之外給他的主刀醫生賈一帆副教授發來喜訊。原本因嚴重脊髓損傷,一年四季疼痛難忍,且交感神經調節功能異常導致諸多痛苦的他,術后癥狀消除明顯,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
大叔脊髓損傷 大冬天需猛吹電扇
2年前,貴州年近六旬的徐師傅嚴重受傷導致頸椎脊髓損傷,造成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日常生活中翻身、吃飯、喝水、穿衣、上廁所等這些平常小事,都需要靠家人幫助才能完成。
(資料圖)
更糟糕的是,從去年開始徐師傅出現腰部以下肌肉痙攣、冷痛難忍,甚至痛得徹夜難眠。不僅如此,他還出現了上身怕熱、出汗量暴增等癥狀,每天都要汗濕好幾件衣服,去年底更是到了大冬天都要吹電扇的地步。
家人帶著他輾轉多地求醫,嘗試了很多治療方法,卻見效甚微。在得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疼痛科在脊髓損傷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后,今年4月,一家人慕名趕到了武漢。
疼痛科賈一帆副教授團隊對病情進行了全面評估:徐師傅屬于不完全性截癱,第5頸椎以下B級損傷,日常生活能力屬于極嚴重功能缺陷,無法獨坐,大小便失禁,手臂無法伸直,雙手完全喪失功能,背部和下肢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均消失,同時還因肌張力增高而導致雙下肢痙攣。這意味著他無法獨自完成包括穿衣服、吃飯、上廁所的任何活動,甚至感覺不到雙腿的存在。
賈一帆判斷,徐師傅的疼痛程度屬于重度,高位脊髓神經損傷導致交感神經調節功能出現異常,是他怕熱、出汗的原因。隨后的肌電圖結果也顯示,徐師傅的頸段以下神經損傷非常嚴重,這意味著預后并不樂觀。心理評估結果也顯示其合并中度抑郁焦慮狀態。
賈一帆介紹,脊髓損傷(SCI)是一種導致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的高度致殘性疾病。發病原因如高處墜落、交通事故、運動性損傷、椎管內腫瘤等。脊髓損傷會導致損傷部位以下感覺、運動、自主神經功能障礙,還有可能會出現疼痛不適、肌肉萎縮、肌肉痙攣、關節僵硬、下肢血栓形成、泌尿系統感染、壓瘡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給本人及其家庭帶來極大的心理和經濟的負擔。疼痛是脊髓損傷患者常見的并發癥,隨著損傷時間的增長,大部分患者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疼痛。
植入脊髓電刺激器后 不暴汗也不疼了
賈一帆介紹,脊髓電刺激是目前治療神經病理痛的神經調控療法中較為先進的一種技術。該技術通過脊髓電刺激植入手術,將電極放置在靠近脊髓后角的硬膜外間隙,通過脈沖放電以酥麻感代替疼痛,從而達到治療疼痛的效果。此外,脊髓電刺激還能通過特定的程序長時間刺激促進神經通路重塑,減緩脊髓損傷后細胞凋亡和炎癥反應,從而促進患者的功能康復。
專家團隊為患者實施神經電刺激器植入術。通訊員供圖
在仔細評估病情并與徐師傅及家屬細致溝通后,今年4月底,賈一帆團隊為其進行了一期脊髓電刺激植入術。在局麻下通過穿刺,治療團隊將兩根電極放置于脊髓目標節段。術后開機測試后,徐師傅疼痛明顯減輕。隨后的幾天里,在電刺激的作用下,他終于能睡個好覺了。
一期手術成功后,賈一帆團隊為徐師傅實施了二期手術,即全植入式脊髓電刺激器植入術。在麻醉科的默契配合下,術中喚醒與測試非常順利。
術后1個月,徐師傅自己感覺不僅疼痛明顯減輕,而且怕熱和出汗癥狀也明顯緩解。近一個月,徐師傅還欣喜地發現原本沒有知覺的左腳,可以做勾腳、壓腳等基本活動,還可以配合進行穿衣、刷牙等簡單日常活動,雙下肢痙攣也明顯改善,之前口服的抗痙攣藥物也可以不吃了。出院時,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的徐師傅,脊髓損傷由入院時的B級評為C級。
神經電刺激器植入術 截癱患者的新希望
8月4日,是術后第3個月。返回貴州休養的徐師傅給賈一帆發來消息,“我的右腳也可以勾腳了!”這表明,脊髓電刺激不僅明顯緩解了患者的疼痛與出汗癥狀,更為其后續的運動康復治療贏得了希望。
據悉,近年來以神經電刺激器植入術為代表的神經調控技術,在頑固性疼痛治療上得到廣泛應用。除此之外,在功能康復領域如截癱、植物人促醒、帕金森綜合征、胃腸功能障礙等方面,神經電刺激器植入術也起到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賈一帆提醒,對于頸部脊髓損傷患者,常合并呼吸功能、咳嗽反射、胃腸道功能障礙,大部分還伴隨體位性低血壓、反復感染、壓瘡、肌肉萎縮等并發癥,部分嚴重的頸髓損傷患者,甚至很難脫離呼吸機維持呼吸,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周期。經過科學評估后接受脊髓電刺激術治療,對提高和改善此類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