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湖北日報訊(記者汪彤、通訊員胡亮)不怕蟲害的水稻,離我們越來越近了。8月8日,記者從湖北省農科院獲悉,該院糧作所水稻分子育種團隊在水稻抗蟲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有利于培育抗蟲水稻品種。其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
褐飛虱是我國水稻生產中危害最大的害蟲之一。利用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培育抗蟲水稻品種是一種防治褐飛虱的經濟、有效且環境友好的方法。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14和Bph15的聚合應用能有效提高水稻對褐飛虱的抗性,然而,對于該聚合系的抗蟲機理尚缺乏深入解析。
湖北省農科院糧作所水稻分子育種團隊利用一組含Bph14、Bph15、Bph14/Bph15的近等基因系及其受體親本,對受褐飛虱取食前、取食早期以及取食晚期等不同時段的植株進行了轉錄組測序。通過對測序結果的分析與初步驗證,研究人員發現褐飛虱抗性相關的差異表達基因主要集中于防御相關反應以及氧化應激反應過程中,并據此挖掘出了一批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候選基因。本研究結果為后續深入探究抗蟲基因聚合系的抗性調控機理、培育抗蟲水稻品種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本研究得到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和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開放課題基金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