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在工作中 通訊員供圖
2014年7月,畢業于山東交通學院測繪工程專業的趙鵬飛,進入中交二航局開始從事道路橋梁施工測量工作。今年32歲的他,在近10年的光景里,先后參與滬蘇通長江大橋、南京浦儀公路西段上壩夾江大橋、張靖皋長江大橋現場測量作業,已然修煉出一雙跨江大橋的測量“鷹眼”。
(資料圖片)
歷經寒暑成熟手
趙鵬飛參加的首個項目,是世界上最大跨徑的公鐵兩用斜拉橋——滬蘇通長江大橋。2017年1月,江蘇南通的江面上寒風刺骨,當時336米跨度的天生港專用航道鋼拱橋即將合龍,而觀測則需要在溫度較恒定的晚上進行。
他得待在氣溫零下的室外,每隔15分鐘測量一次合龍口距離。由于測量的空間異常狹小,鋼桁梁孔內高度僅60公分,整個人必須蹲下來,頭挨著膝蓋測量。那一晚他凍得渾身僵硬,但合龍精度遠超規范。
到了大橋4號墩鋼圍堰封底時,需要將混凝土一次澆筑完成。現場共布置20個導管,趙鵬飛得測量灌注過程中導管周圍的混凝土面標高,并計算導管埋深,為導管移位提供依據。期間,他持續揮舞測繩,帶動10斤重特制吊錘測量標高,不間斷觀測了2天2夜。他帶著手套的雙手,也被磨出了血泡。
他見證著大橋的成長,大橋也見證了他從只會“扶尺子”的新手發展成獨立完成測量工作的熟手。2018年3月,趙鵬飛來到南京浦儀大橋擔任測量部長,這是他獨自完成的第一個項目。
浦儀大橋鋼塔封頂測量時,需要爬至塔頂進行測量,鋼塔后11節沒有施工電梯,需要上爬100多米。當時正值盛夏,塔內異常悶熱,常常剛進去就會冒出豆大汗珠,他還需要背著儀器在狹窄的塔內匍匐爬行,而鋼塔整體變形觀測有時則需持續作業24小時。這樣的日子,是趙鵬飛近10年時光的縮影。
2017年10月,他代表公司參加武漢市第二十屆測量技能比武,獲得“測量技術能手”榮譽稱號。自參加工作以來,趙鵬飛已有12項授權專利傍身。他參與的5項課題研究,分別獲得中國公路協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湖北省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獎項。2021年,他本人獲得2019-2020年度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
不舍晝夜真漢子
2022年4月,趙鵬飛接到調至張靖皋長江大橋項目的通知,他既興奮又忐忑,能參與這座世界最大跨度橋梁,何其自豪!但全橋設計難度大、科技含量高、施工技術復雜,意味著肩上的責任更重,要付出的也更多。
由于白天測量數據精度較低,很多工作必須晚上進行,趙鵬飛就每晚騎著三輪車,在雜草叢生的小路上穿梭,一干就是一整夜,與瘋長的雜草爭分奪秒。
為了消除儀器的系統誤差,提高測量的精度,在測量過程中需要將張家港側儀器和江心島儀器進行更換,趙鵬飛和測量團隊每天背著幾十斤的儀器往返兩岸,一天負重作業達數十小時。
工作中遭遇大雨,他都是先護住儀器,等雨停了再接著測,測完之后就住在島上沒有床的房子里。“天為幕、地當席,這就是測量人的生活,多愜意!”他笑稱。
2023年1月,臨近春節,當所有人都在計劃著團聚,趙鵬飛卻主動申請留守值班。在大橋建設初期,作為測量骨干,他覺得自己有責任留下。
就在不久前,他母親腰椎間盤突出的老毛病犯了,妻子邊工作邊照顧老人和2歲的女兒。項目部了解內情后,大年三十,便把他的親人專程從老家接了過來,給了他一個驚喜。
春節幾天,施工現場經常半夜打來電話,趙鵬飛依然會迎著刺骨的江風趕去現場,但身后為自己守候的點點燈光,已讓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