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
農業現代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公布首批24個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名單,枝江入列,成為全縣域提升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的全國樣板之一。科技+農業,在這里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近日開展蹲點調研,敬請關注。
時針回轉到3月14日下午3點半。
(資料圖)
枝江市丹陽國際大酒店二樓會議室,一場對接會正火熱進行。
“大米市場競爭激烈,水稻咋種更賺錢?”
“我們給您推薦幾個優質稻品種,再示范富硒水稻種植關鍵技術,建立富硒水稻標準化種植基地。富硒有機大米的價格是普通大米的3倍以上……”
這是省農科院、市政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方開展的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揭榜制”項目對接現場。
“我們通過與省農科院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探索構建科技支撐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機制、新模式,使科技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驅動力。”枝江市委書記余峰說。
政產研共建縣域農科“生態圈”
夏秋之交,省農科院去年在枝江市建成的25個標準化科技示范基地人氣火爆。專家有問必答,示范戶現身說法,前來學習觀摩的大戶、基層農技人員絡繹不絕。
2021年以來,省農科院聯合枝江市,在共建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區的基礎上,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把農業科技創新、技術推廣、成果轉化在縣域內落地一體化思考,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服務“五轉變”。
“游擊戰”變“陣地戰”。遴選出優質稻、柑橘、砂梨、蔬菜、肉牛五大優勢產業,建設一批現代化、標準化核心示范基地,以點帶面;
“單兵作戰”變“協同作戰”。集一地之域,多團隊、多學科、全產業鏈示范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解決科技成果示范碎片化、規模小、效應不突出問題;
“各自為陣”變“四位一體”。構建政府搭臺、企業主導、科技支撐、農戶參與的科技服務新模式,讓企業與專家同站“C”位,服務成效輻射帶動廣大農戶;
“被動服務”變“主動服務”。出臺相關政策,在人才培養、項目資金、評獎評優等方面向專家團隊適當傾斜,調動科技人才下沉服務枝江積極性;
“單贏”變“多贏”。省農科院把共建工作作為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加速器”,枝江把共建工作作為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的突破口。
一個開放多元、生機勃勃的縣域農科“生態圈”呼之欲出。
配強“專家鏈”精準對接產業鏈
“村里想添一套砂梨果實糖度無損檢測設備,您有什么建議?”
“我們國家梨產業體系中有研究果實品質生理與貯藏保鮮加工技術的權威專家王文輝研究員,問他最合適!”
砂梨豐收季,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武漢綜合試驗站站長、省農科院果樹茶葉研究所研究員胡紅菊每天為果農支招,忙個不停。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只有不斷登高望遠,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依托“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武漢分中心枝江工作站”“國家梨產業體系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全國鄉村振興科技引領示范村”“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等平臺,省農科院采取院內橫向協作、體系內崗站縱向合作等方式,組建跨單位、跨學科的專家團隊,內聯外引業內最新科技成果,著力把枝江打造成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高地”。
專家服務采取項目“揭榜制”。企業“點單”、專家“接單”,提高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對接的精準性。雙方簽訂有償科技服務協議,政府補貼50%,到年底接受項目績效考核,考核結果將作為繼續資助的重要參考依據。
2022年,省農科院院屬各研究所(中心)與枝江市1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簽訂8項有償服務協議,金額360萬元。2023年第一批又簽約10個項目,落實技術服務經費240萬元,實現院市互利共贏。
打造“帶不走”的鄉土人才隊伍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過去,專家一走,技術就“斷檔”。政府花大力氣建成的示范基地,“盆景”難變“風景”。
枝江市把共建先行縣作為市內鄉村振興的中心任務之一,加大投入,整合相關項目資金,依托專家資源與示范基地,積極培育“田秀才”“土專家”,不斷提高其輻射帶動能力。全市已培訓農技推廣人員、技術人才和高素質農民1000余名,為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科技的種子一旦在農民中播下,就孕育無限希望。
兩年來,省農科院聯合枝江市,引進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326項,核心示范面積3萬余畝、輻射帶動面積30萬余畝,聯農帶農3萬余戶,有效解決水稻側深施肥、蘿卜跳甲和砂梨白紋羽病綠色防控、柑橘無病毒苗木和貯藏保鮮、蔬菜優質高效輕簡綠色生產、肉牛高效健康養殖等技術難題?!爸旇住薄鞍倮镏奚袄妗薄爸毘取钡忍厣r產品挺進國內高端消費市場。2021年、2022年枝江市鄉村振興考核分別取得全省第二、第一的優異成績,為該市成功進位至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第89位(2021年第98位)、中部百強縣第19位作出突出貢獻。
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劉曉洪表示,將繼續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強成果集成和鏈式協同服務,著力打造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全國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