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達1158萬人,創歷史新高。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就業群體中最具創造力和最具活力的群體,是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關乎小家、大家,歷來備受關注。時值高校畢業生就業沖刺階段,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扎實推進,形成強大合力,助力高校畢業生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高校畢生生由學校步入社會,都心懷壯志,希望能一展宏圖,最理想的崗位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但近年來,高校擴招、產業結構升級、區域經濟格局調整等因素疊加,高校生就業需求與供應沖突日益凸顯,難就業成為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遇到的第一道坎。另外,部分畢業生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實踐能力欠缺,個人期望與崗位實際、個人能力與崗位需求存在錯位,好工作求而難得,導致“畢業即失業”。作為就業的首要責任人,高校畢業生應該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改變自己的就業觀,合理設定就業期望值。對自身能力、性格興趣客觀評價,主動了解外部世界和社會環境,尤其是專業前景是否符合自身職業期待,瞄準目標后,能從基層做起,付出腳踏實地的努力。從北大學子賣豬肉實現身家過億,到211高校畢業女生收破爛月入過萬,再到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生辭職開辦社區食堂,這些案例充分說明每個行業都有前景,每個職業只要用心用力都能有所收獲。要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職業選擇上不要給自己設限。
曾經的北大校長許智宏公開表示:“北大學生可以當領袖、科學家、賣豬肉的。”這種開放的就業觀影響了很多放不下面子從事基層工作的大學生。高校擔任著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責任。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緊跟發展新方向、新技術、新趨勢,推動產教融合,“前置”大學生的認知、技能,培養適應“新賽道”“新職業”的新型人才,充分激活就業潛力。讓學生通過實習提前與社會接軌,調整內心預期,更好地適應用人市場的需求。深入開展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實施“萬企進校園”計劃,不僅要數量,還要質量,充分考慮人才的多樣性,除了國企、高精尖企業,也要給與有發展前景的小微企業、新興行業一定關注,鼓勵學子多元化就業。
高校畢業生有學歷,但應屆生缺乏經驗,培養需要時間和資源,導致部分崗位和企業并不傾向招聘應屆生,給初出學堂的青年群體增加了一定的求職障礙。各地人社部門大力推動畢業生就業見習,鼓勵企業提供見習崗位,為畢業生就業保駕護航。8月10日,湖北省人社廳聯合多部門舉辦“2023年湖北省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攻堅行動專場招聘會”,把為未就業畢業生送政策、送崗位、送服務落到實處,東風汽車、烽火科技、中鐵十一局等大批優質企業向待業青年敞開懷抱。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支持企業提質擴容就業崗位,同時,也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多方式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
就業是走入社會的開端,走穩走好就業路需要時間來成就,還需制定長期跟蹤計劃,以完善的政策保障持續護航。多方合力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全方位服務,讓他們勇敢地往前走,走向光明的未來!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黎苗苗(湖北宜昌)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