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期,全球知名的健身“網紅”帕梅拉在某視頻網站賬號上更新了運動視頻,不同于以往的魔鬼健身操,此次鍛煉內容則是中國古老的健身方法——八段錦,這一場中西合璧的“夢幻聯動”讓網友紛紛直呼中國的文化輸出“贏麻了”。網絡頂流的影響力再次將八段錦話題送上熱搜,這也體現出中國人日益增強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印證了中華文化的可持續輸出。
文化輸出需要建立“身份認同”。文化身份是某一群體的身份或一個文化群體中的成員的群體身份,是某一群體的歸屬感。文化身份認同常在文學作品翻譯中體現,“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著名翻譯家林語堂先生就擅長在翻譯作品時構建文化身份,在《浮生六記》《蘭亭集序》《孔子的智慧》英譯過程中,面對中西語言的差異,他采用“美譯”等翻譯策略再現本民族文化核心特征。作為中國文化輸出者,他在源語和目標語之中發現相似和重疊之處,既融入目的語的文化環境,又體現本民族性身份認同,向西方展現中國文化之美。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多元文化的碰撞需要我們既保有強烈的中國文化的身份認同,又兼有開放包容的文化互鑒的心態格局,讓探尋文化身份認同成為中華文化輸出的“定心石”。
文化輸出需要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文化的“積淀成果”,通過整合利用文化資源,讓文化衍生價值,獲得生命力。文化輸出與文化產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重要途徑在于文化輸出,文化輸出是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坐標系”。曾經癡迷于“出境游”“日漫韓劇”等外國文化產品的國人,而今也熱衷于“國潮熱”的崛起。不論是弘揚中國文化的《長安三萬里》等文娛產業,還是“出圈”的博物館文創產品,這些既傳統又現代的“國民老字號”文化產業產品不僅擁有“好看的皮囊”,而且蘊含著“豐富的靈魂”,讓中國文化產品以多元化方式在全世界盛行。文化產業的創新升級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要構建“文化+”的文化產業格局,創新推動文化新業態產業,讓聚焦文化產業成為中華文化輸出的“加速器”。
文化輸出需拓展“傳播路徑”。憑硬實力圈粉的“網紅界清流”李子柒就掀起了一股“文化輸出潮”,在她視頻中展現的勞作和生活方式、飲食服飾、手工藝品等內容,傳遞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蘊,田園牧歌式的農耕生活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她以創新的手段方法,準確而又精彩地展現中國的人與景、情與理,讓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精神與中國智慧。文化輸出需要讓具象的文化符號形成文化IP,突破傳統的傳播壁壘,并更多以“民間文化”的形式展現文化互融,合理地將文化傳播新路徑與文化優勢傳播力相聯結,展現跨時空的文化畫卷。文化輸出需要搭載多元的傳播手段和方式,形成符合現代化發展的傳播路徑,讓跨文化傳播路徑成為中華文化輸出的“主動脈”。
堅定文化自信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棋眼”,在文明互鑒中汲取養分,在創新創造中豐富內涵,通過高效傳播中華文化不斷提高影響力、感召力和引導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李琦(湖北宜昌)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