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立秋以來,宜昌當陽郭家場村玉米地喜獲豐收,村民“喜上眉頭”卻又“愁上心頭”,進入8月后,該村田間、房前、屋頂、操場等相對空闊、安全的場地幾乎全被占滿,玉米豐收后脫粒、晾曬“一場難求”,成為村民煩心事、揪心事。宜昌糧食集團所屬郭場糧庫開放倉前空地作為“臨時曬場”解村民心頭之急,倉內、倉前儲糧、曬糧兩不誤,彰顯了國有糧食企業服務“顆粒歸倉”的責任擔當。“臨時曬場”只解一時之需,根治“曬糧難”,關鍵還在產后服務能力建設。
豐收之后“曬糧”目的在于減少水分,避免糧食在儲存時發芽或霉變,是糧食進入收儲前一道不可或缺的環節。以郭家場村為例,今年該村收獲的玉米水分含量較往年高,需要晾曬至少3日才能達到更宜儲存的標準,如不及時晾曬,堆積成山的糧食就有損失的風險。從減損就是增收的角度看,“曬糧”一頭連著“糧食安全”,一頭連著“農民增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則,從近年新聞報道、網絡媒體熱議情況看,每至糧食豐收時節,糧食曬場不足依然是亟待解決的老大難。一方面,豐收時節各地無不通過開放企業、學校、廣場、運動場等場所,想方設法增加曬糧場所,2022年時各地基層黨政機關“開院曬糧”的暖心舉措一度為網民所稱道。另一方面,“場不足需”引發的“占道曬糧”問題仍然屢禁不止,大有“今年‘整治’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的態勢,通過百度搜索查詢“2023年、占道曬糧”等關鍵詞,相關結果即高達655000個。由是觀之,單靠增加晾曬場地來解決“曬糧難”問題,無異于“頭疼醫頭、腳痛醫腳”,難以達到徹底根治的效果。
為徹底解決糧食豐收后曬糧場地短缺的“煩惱”,早在2019年,財政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即印發了《關于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的意見》,同年制定印發《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指南》,科學規劃數量和布點,因地制宜、有所側重地推進配置有清理、干燥、收儲等方面能力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項目建設,力圖以糧食產后服務這一關鍵能力的建設推動實現“曬糧難”問題的化解。以宜昌當陽為例,該地正深化與宜昌糧食集團合作,加快推進集1000噸/日糧食清理產能、400噸/日糧食烘干產能為一體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項目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全國共建成專業化糧食產后服務中心5500多個,糧食烘干能力短板正不斷補強,糧食從“路邊晾曬、自然風干”向“專業化、科學化烘干”轉變的進程,正不斷換擋、提質、加速。
應當看到,任何一種能力的提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從“補短板”到“全覆蓋”再到“全惠及”,必然有其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推進糧食產后服務能力建設、靜待“花開結果”的同時,面對“曬糧難”還應站穩解民憂、暖民心立場,因地、因時制宜,采取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和更加科學、合理的措施,用心用情用力解難題,確保顆粒歸倉、穩糧惠農。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曾博珩(湖北宜昌)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