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大魚海棠》與福建土樓、《白蛇傳》與青城山、《又見平遙》與平遙古城,故事與地區互相融合、相輔相成,塑造出了一個個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景點,在暑期旅游中吸引游客無數。“中國故事+旅游”發展模式,正成為各地全力探索的新領域。
講中華故事,用文明共振喚來游客如織。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積累,碩果累累、燦若星河,多的是人民群眾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中國故事。2023年6月,吉林長春動植物公園策劃的“夢幻西游季·夜游動物園”夜游活動,一經推出迅速火爆全網。活動以86版西游記為藍本,生動地為游客還原出了童年記憶中那個奇幻精彩的世界。與悟空合影、被牛魔王勸架、和赤腳大仙打招呼,網友稱,這才是“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迪士尼”,足以看出人民對中國故事的偏愛。各地應當聽到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重視人民血脈中的故事,找到正確的敘事方法,再好好講給他們聽。
講地域故事,用差異產品打造獨有特色。如果說中華文明是恢宏底色,地域文明就是“錦上花”,樣式豐富的地域文明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共榮場面。江南水鄉柔情裊裊,塞北草原豪情萬丈,西藏雪山澄澈無瑕,春城花都旺盛蓬勃……一方水土、一方人民、一方文化、一方故事。游客們為什么去異鄉游玩?總不該是為了千篇一律地“我在XX等著你”。正如村超聯賽,村民主導、球員業余、鄉土氣息等“去城市感”是它的獨特之處,要保持聯賽吸引力,就不能從“規范化”管理出發,拉平村超與城市聯賽的差距,喪失差異,而要發揚特色,保障后勤,給游客原汁原味的村寨體驗。
講細節故事,用良好口碑擴大市場影響。筆觸柔軟、細節豐富的故事最能動人,要學會在細微處下功夫,用貼心換來真心。用細節敘事。想以旅游立足的地區,最該弄清的問題是,,給游客傳遞什么才有吸引人的價值?以民歌文化為例,當地不能只停留在穿著民族服裝、表演幾首歌的境地,讓游客一掃而過,留不下印象;而要挖掘其他趣味形式,幫助游客了解本地民歌產生的背景、發展出的流派、歌曲特點等。適時地講點細的、深的,游客才會細細品味,旅途方能余韻悠長。當前旅游市場競爭越發激烈,旅游資源本身價值不高,就要多在軟實力上下功夫,用貼心服務為游客提供“情緒價值”,實現資源“增值”。
講故事很簡單,講好故事卻很難。大家愛聽什么樣的故事,喜歡什么故事形式,愿意以什么身份參與故事?發展“中國故事+旅游”模式時,需要尋求答案的問題還有很多。各地不妨先從案例中學習、實踐中摸索,逐步升級敘事能力和旅游體驗,促成文化、產業共生共榮!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張藐丹(宜昌夷陵)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