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準確進入預定的軌道,飛向廣袤無垠的太空。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叩開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運送衛星的長征一號火箭飽含著黃石人默默無聞的奉獻,因為火箭的關鍵部件產自黃石大冶特鋼,這些關鍵部件的支持,幫助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無數奇跡。神舟飛船、北斗衛星的“血管”——電纜,用的也是“黃石制造”。8月31日,在黃石“東楚科普大講堂”開講儀式暨航天員科普報告會新聞發布會上,大冶特殊鋼有限公司、湖北航天電纜有限公司和大冶刺繡等相關負責人介紹了“黃石制造”與中國航天事業的“不解之緣”。
特種鋼助國人“飛天”夢圓
“從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神舟系列飛船的上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宮’‘北斗’發射升空,大冶特鋼均提供了關鍵部件的用鋼。”大冶特鋼總經理助理黃劍介紹,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消息傳到原大冶鋼廠(現更名為大冶特鋼)后,工廠內一片歡騰,在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關鍵部件中,使用了產自大冶鋼廠的高溫合金無縫管。“東方紅一號”的背后有著大冶煉鋼廠工人默默無聞地奉獻。
大冶特鋼產品 受訪者供圖
1967年,為發展我國的航天事業,國家向大冶鋼廠下達試制發射運載火箭用的某金屬材料研發生產任務,承擔試制任務的是冶鋼中心試驗室GH1131合金無縫管課題組。
“大冶特鋼是中國品種規格最齊全的高品質棒材、高端中厚壁無縫鋼管、高合金鍛材三大特鋼生產基地,工藝技術和裝備具備世界先進水平。”黃劍介紹,該公司主要產品有軸承鋼、汽車用鋼、能源用鋼、工程機械用鋼、航空航天用鋼等。主要服務于航天航空、海洋、核電、風電、交通、火電、油氣、工程機械、重燃、船舶、石化、汽車、高鐵等關鍵領域。
大冶特鋼產品 受訪者供圖
從中國第一爐電渣鋼到第一根極薄壁高溫合金旋壓管,從第一個飛機用高溫合金渦輪盤到第一根軋制的飛機大梁(毛坯),大冶特鋼均提供了關鍵部件的用鋼。黃劍介紹,大冶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特殊鋼行業成立最早、實力最雄厚的企業之一,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該公司工程機械用無縫鋼管已連續13年產銷量全國第一,13年全球第一,石油工具及裝備用中厚壁無縫鋼管連續10年產銷量全國第一,大口徑厚壁高壓鍋爐用管連續5年產銷量全國第一。
衛星的“血管”是黃石制造
“湖北航天電纜有限公司由有著50年生產電線電纜歷史的原黃石電纜集團有限公司改制重組而成,公司電線電纜產品應用于軍工和民用領域。”湖北航天電纜總經理助理徐星介紹,特別是該公司產品為我國首次宇宙飛船交會對接任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作出了貢獻,獲得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神箭”獎牌;神舟飛船、北斗衛星的“血管”電纜,也都用的是“黃石造”——湖北航天電纜的產品。
步入新時代,湖北航天電纜有限公司以“創人類航天文明、鑄民族科技豐碑”為使命,以“發展航天、強大集團、改革創新、鑄造一流”為導向,踔厲奮發,自主創新,成為中國電線電纜產業的一顆耀眼的明星!——雙峰品牌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雙峰電線電纜被評為湖北名牌產品;湖北航天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被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授予“神箭”獎牌,被評為國家第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湖北航天電纜有限公司生產的部分產品 受訪者供圖
徐星介紹,該公司有12大系列,10000多個型號,全面覆蓋軍用電線電纜、電力電纜、控制電纜、風能電纜、光伏電纜、軌道交通電纜、艦船電纜等多個品種,致力于國家航空航天、風能發電、軌道交通、艦船、光伏發電等高端裝備領域,這是規模化、多元化、重點龍頭企業的航天電纜。
湖北航天電纜公司與上海電纜研究所、西安交大、哈爾濱理工大學等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合作平臺,通過技術創新,工藝改進,每年有近20種產品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軍工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電子、通信等領域,為彈箭星船和相關基地配套了大量高品質電線電纜。
大冶非遺作品在太空展魅力
2016年6月20日,大冶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大冶劉小紅刺繡藝術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小紅受邀前往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參加為期一個月的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主辦,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和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織繡研修班。
在學習期間,劉小紅與同班另外19名同學一起,接到了一個特殊選題,老師給出了基本要求,要以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為背景,盡量不要采用傳統圖案,不僅如此,這幅作品從設計圖案到制作成型,需要在一周時間內完成。
劉小紅想了很久,選擇了以中國傳統太極八卦圖為基礎,加以旋轉的多彩星云組成了“60”字樣,并引向深藍色的浩瀚太空。經過一番角逐,劉小紅的刺繡作品在眾同學中脫穎而出。
劉小區介紹創作過程 極目新聞記者梁傳松攝
《星云之夢》從設計到制作,想要在一周內完成可謂是時間緊、難度大。期間,劉小紅每天早上6點多就開始繡制,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一天工作長達17個多小時,連吃飯都是由上海大學的老師派送。
“因為要上太空,《星云之夢》使用的布料和線都是特制的,質地堅硬,密度高,用針特別費力,刺繡時經常將手指刺破。”劉小紅介紹,但是為了趕工期,她便貼上創可貼粘住傷口繼續繡制,為此5天整整用了2盒創可貼。終于,在接到選題不到一周時間,劉小紅成功向老師交上了一幅美輪美奐的“星云之夢”,驚艷了所有在場人員。
2016年10月,她主繡的作品《星云之夢》隨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飛上太空、遨游天際,在刺繡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并被載入史冊。這是中國首次將非遺刺繡作品鑲在太空艙,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