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夕,高原深山,某陣地啟封門系統安裝調試工作如火如荼。
“一、二、三!起!”5米高臺上,一名個子不高,身材瘦小的上校軍官,一邊抬著裝備、一邊喊著口號。經過兩個小時連續奮戰,工作終于趕在某項大任務到來前“完美收官”。此項系統投入使用后,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還有效縮短了整個戰斗發射流程時間。
黨的十九大代表陳學東,47歲,火箭軍某導彈旅技術室主任。
年齡已近半百,為啥非得自己上?陳學東的回答很簡單:“在基層搞科研,只有擼起袖子親自干,才能心入戰場!”
“火箭軍是高技術軍種,具有知識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特點。我軍大部分新技術、新裝備的最終使用者都是基層官兵,能否研制出一系列廣泛適用基層、深受官兵歡迎、好用管用耐用的武器裝備,是決定科技興軍戰略決策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這些年,陳學東養成了“多動”的毛病,只要部隊有“動作”,他都要前去當一回“軍師”,小到車子漏油,大到武器上架,他都要去看看。他說,有很多實在好用的小發明、小創造,都是在訓練場上找到的靈感和素材。
如今,陳學東已成為聞名全軍的“導彈專家”。他精通全旅所有導彈專業,30余項科研成果被推廣,獲邀加盟多個院所科研項目,能夠和航天專家“零障礙”對話。近三年來,他又有3項科研成果問世:某型導彈武器系統發射陣地模擬訓練器材、某型機動發射設備場坪自主定位系統和某型導彈控制系統遠程輔助決策系統。
說起當選十九大代表,陳學東說:“對投身基層科研的人來說,能打勝仗是最崇高的榮譽,練兵備戰是最廣闊的舞臺。除了感到光榮之外,我對‘技術崗位也要勇擔當’的人生信條更加堅定。我深信,一名技術干部只要找準自己的戰位,時刻保持‘號手就位’的戰斗姿態,就能為強軍興軍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