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環保部會同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六省市召開“散亂污”企業整治總結現場會,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出席會議并講話。根據通報,截至目前,6.2萬家涉大氣“散亂污”企業及集群已全部完成分類處置。
“完成電代煤、氣代煤300多萬戶,替代散煤1000多萬噸。淘汰燃煤小鍋爐4.4萬臺,淘汰小煤爐等散煤燃燒設施10萬多個,許多地方基本實現‘清零’”,李干杰指出,“一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9次、第10次會議精神,辦成了一些多年來一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此外,這些城市還實施了重點行業錯峰生產。對鋼鐵、建材等大氣污染重點行業企業實施科學生產調控,11月15日起全面錯峰生產。制定“一廠一策”錯峰運輸方案,優先選擇排放控制較好的車輛承擔大宗物料運輸任務。
在應對重污染天氣方面,各地完成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應急減排清單基本做到涉氣企業全覆蓋。從效果看,今年4月到11月15日,京津冀及周邊區域“2+26”個城市2017年1-2月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上升23.5%的不利局面已得到全面扭轉,3月-11月15日同比下降9.8%;北京市PM2.5濃度連續7個月低于60微克/立方米,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李干杰指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歲末年初的氣象條件總體不利,一些城市PM2.5濃度仍在不降反升,實現《大氣十條》要求的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達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目標的壓力仍然較大。
為全力打贏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戰,李干杰強調,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督政問責,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常態治理和應急減排相協調、本地治污和區域協作并重的原則,切實扛起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政治責任。與此同時,將量化問責要求進一步細化、實化、制度化,切實傳導壓力,落實地方大氣污染治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李干杰提出,這些城市還需不折不扣完成攻堅行動工作任務,守住“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綜合整治階段性成果,并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完善排污許可、考核問責等制度,嚴格環境準入和審批,避免污染轉移。
李干杰表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離不開公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每一名環保工作者既要當好戰斗員,又要做好宣傳員。要積極做好環境宣傳教育和輿情引導工作,及時發布重污染天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