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發布的《大學生使命擔當調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58%的大學生希望成為職場精英,僅有15%的大學生希望成為專業領域內的一流專家。(據中國青年報)
如果回顧一下中國學生心目中理想職業的歷史,科學家絕對是各個年代的高頻詞匯。無論是上世紀50年代的拖拉機手、80年代的醫生、律師還是這份調查中提到的職場精英,在學生們理想職業的選項中,科學家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理想職業的不斷變革,直觀地反映了社會發展多元化現狀。中國人自古以來把職業區分成三六九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更是深入人心。作為社會金字塔塔尖上的職業,科學家自然而然會成為心目中理想的職業。
但僅有15%的大學生想當科學家,真的值得我們驚詫、做出改變嗎?
這倒未必。首先說,這份調查的對象是大學生群體,他們擁有充足的渠道獲取信息,對社會現狀有著比前輩同齡時更明確的認知,金字塔塔尖上的職業越來越多,選擇科研道路的比例自然會下降;其次,據教育部門發布的信息顯示,2018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820萬,15%的比例若放在整個大學生群體來看,絕對數量還是非常龐大的。
在報告中,職場精英占據了學生們心目中理想職業的首位,58%的受訪學生表示愿意成為職場精英。其實,搞科研與職場并不是硬幣的兩面——老死不相識。隨著國家人才機制的松綁,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高校教授正在進入職場,成為企業經營者。即便單純從科研角度來講,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一批新型高新技術產業正在倒逼科研進行升級。
由企業中產出頂級科研成果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的田中耕一,就是島津制造的一名科長;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開發高亮度藍色LED時,不過是日亞化工的普通員工。職場精英也可以是科學家,科學家也可以成為職場精英。由此,這份調查的確反映了社會現狀,但并不意味著未來沒有人愿意搞科研工作,更不意味著科研工作在社會上不受歡迎。
歸根結底,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美國小說家戴維·華萊士說得好:教育給予人真正的自由,就在于教會人們如何看待事物,有意識地決定什么有意義,什么沒有,這就是真正的自由。
國家重視科學、倚重科學,希望能建設一個創新和諧、美好幸福的社會。而自由選擇的意志,在恰當的崗位發揮人生的價值,正是美好幸福的社會中,年輕人們最寶貴、最令人艷羨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