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18日晚,IMF發布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報告表示,全球金融狀況盡管仍然支持著經濟增長,但已有所收緊。短期風險略有增加,而中期風險則繼續保持高位。經濟顧問Tobias Adrian在報告發布會上對新浪財經表示,去年IMF對于中國的改革成果進行了評估,中國的一系列去杠桿化改革進程已經取得成效,目前中國債務水平的增速已經放慢,但總體水平仍然很高。
(圖片來源:IMF)
本次報告和昨天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基本基調一致。IMF認為近幾月來全球金融穩定的短期風險已經增加,由于貿易政策的緊張形勢以及2月美國的閃崩,近期股票市場出現了劇烈波動,但短期內相對寬松的金融狀況仍舊能夠繼續支持全球經濟增長。但在長期低利率的背景下,中長期的金融脆弱性仍然居高。
金融脆弱性的增加也將未來的全球經濟增長置于風險之中。IMF表示根據他們的預計,在極端情形下未來三年可能出現經濟負增長。
IMF在發布會中重點談到了三點脆弱性:一是風險資產估值居高,二是新興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可能面臨來自全球金融狀況突然收緊的意外打擊,三是非美國銀行(29.53,-0.51,-1.70%)存在結構性美元流動性錯配的問題。
報告也談到了近來熱度不減的數字貨幣話題。IMF認為數字貨幣背后的核心技術或許可以提高當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運行效率,但必須警惕其中潛在的欺詐、安全漏洞、運營失敗等問題。目前數字貨幣規模有限,僅占G4四大央行資產負債表總額的3%左右,能夠帶來的金融穩定風險還很小,但不排除未來風險增加的可能性。
報告中著重討論了中國的金融穩定性問題,認可中國政府目前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降低中國的金融風險,但脆弱性依然很高。進一步的監管行動至關重要。
經濟顧問Tobias Adrian在發布會上對新浪財經表示,去年IMF對于中國的改革成果進行了評估,中國的一系列去杠桿化改革進程已經取得成效,目前中國債務水平的增速已經放慢,但總體水平仍然很高。報告中也詳細提到,風險投資產品中使用杠桿和流動性轉換在中國仍然普遍存在,風險存在于現有金融體系的隱形角落中。
盡管中國去杠桿化改革已經取得顯著成效,銀行對其他金融機構的投資增長率從2016年的年平均下降幅度約為80%下降到2017年底的不足20%,銀行對其他銀行發行的投資產品的持有量也大幅下降。但金融穩定風險仍然居高,尤其是中小銀行尤為脆弱,許多商業銀行的緩沖資本仍舊十分薄弱。
關于最近的中美貿易局勢對金融穩定的影響,Tobias Adrian也在現場對媒體表示,緊張的貿易格局為金融市場創造了許多不確定性,制造了許多擔憂,但目前市場總體情況還比較樂觀。
IMF敦促主要央行能夠繼續進行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進程,呼吁各國政府在危機到來之前盡快部署審慎政策工具,履行監管改革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