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業界仍在熱烈探討中國平安(60.890,-2.23,-3.53%)的股價異動之時,另外一則重磅消息卻被大多數業內人士所忽略:
4月26日晚,A 股上市公司精達股份(4.140,-0.20,-4.61%)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李光榮因涉嫌行賄罪,被長沙市望城區人民檢察院批準執行逮捕。對于保險業人士來說,李光榮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華安保險董事長。
李光榮被批捕,意味著其成為十八大以來,保險業繼原富德生命實際控制人張峻、原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原人保集團總裁王銀成、原安邦保險集團董事長吳小暉等之后又一個“落馬”之人。
是將利率聯動的“非壽險投資型產品”玩到極致的國內第一人
李光榮近年來在保險業界默默無聞,但其實際卻。某種程度上,與其說吳小暉等資本大鱷系“巴菲特門徒”,倒不如說,李光榮才更像是他們的“教父”。
1
最低調資本大鱷、華安保險董事長李光榮被批捕
李光榮被批捕的消息是4月26日晚由A股上市企業精達股份公告的,李光榮系該公司實際控制人。實際上,早在數月之前,有關李光榮失聯的消息,就已經開始在坊間流傳,不過并未引發太多關注。
根據精達股份的公告,李光榮是因為涉嫌行賄罪,被長沙市望城區人民檢察院批準執行逮捕的。但精達股份同時也表示,“李光榮的上述涉案行為與公司無關。李光榮目前在公司不擔任任何職務,不參與公司實際經營活動,對公司生產經營不產生影響,公司生產經營一切正常”。
雖然李光榮為華安保險董事長,但被批捕的消息發布后,卻并未引發保險業界人士的關注,一方面,這與華安保險在市場上的體量有關,在寡頭壟占格局明顯的財產險市場,華安保險的市場地位并不突出;另一方面,也與李光榮的個人風格有關,他一向為人低調,甚至被市場人士稱為“最低調資本大鱷之一”。
李光榮實際掌控的特華系,一向被認為與曾經叱咤風云的資本派系德隆系過從甚密,甚至有觀點認為特華系實際就是德隆系分支,而李光榮本人與德隆系掌門人唐萬新也私交甚篤。
但低調并不意味著其就應該被忽視。實際上,
李光榮以特華投資控股為根基,2002年將華安保險收入囊中,之后又成為兩家A股上市公司精達股份、寶光股份(8.460,-0.05,-0.59%)的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在股權騰挪、關聯交易之間大秀財技。
而對于保險行業而言,李光榮更應該被認識乃至“銘記”,因為他才是將利率聯動的“非壽險投資型產品”玩到極致的國內第一人。
近期,原安邦保險集團董事長吳小暉被公開審判,而根據當時公訴人的指控,吳小暉最主要的罪行之一就是以安邦財險為融資平臺,指令該公司開發投資型保險產品并主導產品設計,授意制作虛假財務報表、宣傳折頁等申報材料,騙取保監會的銷售批復,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
與其說吳小暉等資本大鱷系“巴菲特門徒”,倒不如說,李光榮才更像是他們的“教父”。
某種程度上,
據公開資料顯示,李光榮于1963年出生,現年55歲,中共黨員,體制內出身,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先后擔任湖南省人民政府財貿辦科長、中國銀行(3.820,0.03,0.79%)湖南省分行證券部經理、光大銀行(4.040,0.03,0.75%)廣州分行業務發展部總經理等。
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為其“下海”奠定了基礎,1998年,李光榮在廣州創立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后將總部遷往北京金融街(9.060,-0.02,-0.22%),根據天眼查提供的數據,他目前持有特華投資控股98.60%的股份。
資料顯示,特華投資控股是一家以金融投資、財務顧問、投資管理等投資銀行業務為核心,以企業并購、金融研究服務和創業投資為特色的投資控股公司,下設投資銀行總部、投資管理總部、中國博士后特華科研工作站和北京特華財經研究所等部門及機構。
根據華安保險官網發布的資料,李光榮除擔任特華投資控股董事長、華安保險以及華安資管董事長之外,還身兼多項職務,包括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長,中國生產力學會副會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北京創業投資協會副理事長,湖南慈善總會副會長等,同時還受聘擔任多家地方政府顧問和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2
非壽險投資型產品“教父”的保險往事
與近年涌現的諸多資本大鱷類似,李光榮也對保險公司情有獨鐘。
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保險業迎來一波擴容潮,李光榮的特華投資控股也選擇在此時加入保險行業,瞄準的對象是華安保險。
華安保險,1996年成立于深圳,與西安的永安保險、上海的天安保險、新疆建設兵團保險公司(已更名為“中華保險”)、華泰財險并列為中國五大區域性保險公司。其最初有16名股東,注冊資本金3億元,其中,國企華僑城集團為其第一大股東,持股20%。
成立6年,華安保險始終盈利,只是盈利額度較低,
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從1996年到2002年,但華僑城集團領銜的大部分股東還是決定出售華安保險部分股權,且每股出售價格僅為0.58元。
2002年7月,特華投資控股就入主華安保險達成意向。據悉,按照當時的監管規定,收購國內保險公司10%以上股份就需要監管特批,為規避這一點,李光榮聯合6家關聯企業,組團收購華安保險,而特華控股將其收購比例嚴格控制在了10%以內,最終順利以2.9億元的價格,從華僑城集團、深圳機場(7.830,0.00,0.00%)集團、三九集團等數家公司手中收購了華安保險70%股份,使得華安保險成為中國第一家民營控股財險公司,而李光榮成為其實際控制人。
在投資領域長袖善舞的李光榮,是國內最早“發掘”非壽險投資型產品“新玩法”的人。
某種意義上,如果說李光榮是非壽險投資型產品教父的話,那后來介入保險業的吳小暉充其量只是其門徒之一。
從2004年7月到2007年,該公司累計銷售理財型產品達到218億元,而2008年全年更是高達130.5億元。
2004年開始,華安保險開始銷售非壽險投資型產品,到2007年,股市不斷走強,華安保險更是全面轉向理財型業務,甚至不惜壓縮常規業務。有媒體統計,
借助紅火的資本市場,大肆銷售投資型產品一度為華安保險帶來了超額收益。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僅2006年華安保險投資型業務產生的投資收益就平衡掉了該公司之前車險經營上的全部虧損,更出現8000萬元的賬面溢利,2007年的全年綜合收益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2.5%。
但隨著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不期而至、股市泡沫的破裂,曾風光無限的投資型產品也給華安保險帶來了巨大的現金流壓力。
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保監會加大了對于理財型產品的管控,不再批復華安保險新的投資型產品,2009年開始,其不得不從投資型產品回歸到常規業務。
此后的華安保險“光彩”不再。根據華安保險披露的2017年年報,其2017年實現保費收入112.72億元,同比增長12.33%,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超過1個百分點;而市場份額僅1.07%,在全部財產險公司中排名第11位。
而且從銷量前五的險種承保情況來看,均承保虧損,好在投資收益達到2.74億元,彌補了嚴重的承保虧損,保證了全年的盈利。根據年報,2017年華安保險實現凈利潤4182.2萬元,不過同比下滑高達85.62%。
2017年華安保險前五大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