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特斯拉公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
數據顯示,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的核算之下,特斯拉第一季度總營收為34.09億美元,同比增長26%;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為7.1億美元,同比擴大115%。目前,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約為27億美元。
從今年一季度的各項財務指標來看,特斯拉的表現沒有像此前預期得那樣糟糕。
產能持續跳票
在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中,當被問及有關Model 3的產能情況時,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與華爾街的分析師們陷入爭執。
“Excuse me. Next.”(不好意思,下一個。)馬斯克甚至直接切斷了高級分析師托尼·薩科納吉(Toni Sacconaghi)的電話,這也直接導致特斯拉的股價在盤后交易中一度下跌超過6%。
事實上,自宣布量產以來,特斯拉Model 3的產能狀況就一直受到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密切關注,結果特斯拉卻一次又一次在交付Model 3的日期上跳票。
2017年底,特斯拉計劃在2018年第一季度末實現周產2500輛Model 3的目標,并于第二季度末將這一目標提升至周產5000輛。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共生產了9766輛Model 3;在一季度的最后一周中,Model 3的產量為2020輛。截至第一季度末,尚未交付的Model 3訂單總量仍舊超過45萬輛。
令人意外的是,Model 3的產能之所以無法快速提升,主要原因在于其工廠的自動化程度過高。4月中旬,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工廠的過度自動化是個錯誤,確切地說,是人類的生產能力被低估了。”
不過,特斯拉依舊相信,公司將在第二季度通過升級工廠設備來突破產能瓶頸,從而使Model 3的周產能翻倍。據悉,在4月的最后一周內,特斯拉一共生產了2270輛Model 3,連續3周實現周產量超過2000輛。
盈利和現金流困境
業內普遍認為, Model 3如約交付成為特斯拉實現盈利的關鍵。由于Model 3產能不斷跳票,特斯拉逐漸陷入巨額虧損和負自由現金流的死循環。3月底,特斯拉的信用評級更是因此被穆迪下調。
穆迪分析師布魯斯·克拉克(Bruce Clark)在報告中指出,“Model 3的生產節奏明顯跟不上特斯拉此前的評級,且因為巨額的負自由現金流和債務即將到期,公司還面臨著流動性壓力。”
數據顯示,特斯拉今年一季度的凈虧損額高達7.85億美元,再度刷新了公司有史以來單季虧損額紀錄。今年第一季度末,特斯拉的現金余額為26.7億美元;而去年底,特斯拉的現金余額為33.7億美元。這意味著,特斯拉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賬面現金凈流出就高達7億美元。
此前,有外媒測算,特斯拉每分鐘燒掉的現金逾6500美元,如果不進行額外融資,公司將難以撐過今年。
對此,汽車分析師章贊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對特斯拉來說,需不需要繼續融資,可能就要具體看Model 3的量產情況。如果能夠在二季度或三季度中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特斯拉無疑將贏得新生。
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致股東函中,特斯拉同樣表示,由于產能暫時不足,Model 3的毛利率依舊為負,但公司相信,只要產能問題得以解決,Model 3單車毛利將實現從2018年第一季度的輕微虧損到第二季度的盈虧平衡,以及第三、第四季度的高度盈利。
據悉,特斯拉為Model 3設定的長期毛利率目標為25%,而目前特斯拉汽車業務的毛利率則是19.7%。
此外,一旦產能問題解決,特斯拉預測,公司最快將于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開始取得正凈收入(不包括股票期權支出)。
沒有預想嚴峻
對于特斯拉的未來發展,華爾街知名做空者馬克·斯皮格(Mark Spiegel)表示,“特斯拉的財務狀況非常糟糕,并還在惡化。”此外,他還認為,特斯拉在電動汽車市場將面臨來自奧迪、保時捷、奔馳等高端品牌的全新競爭,但公司卻沒有建立任何形式的競爭壁壘。 隨著傳統汽車制造商加碼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正變得愈加激烈。公開資料顯示,奔馳EQC、捷豹I-Pace等電動汽車都將于今年面世,屆時,特斯拉或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在章贊看來,未來特斯拉如果想要持續稱霸電動汽車市場,還需要歷經一次產品和產能方面的飛躍。
去年,馬斯克就曾暗示,特斯拉電動跨界車型Model Y的設計和量產已被提上正式日程,而在一季度的電話會議上,馬斯克曾明確表示,Model Y將在兩年內開始投入生產。另外,特斯拉將于今年內完成第二座超級電池工廠的具體選址。據悉,這一工廠將在中國建設,并具備整車制造能力。
據此,業內猜測,Model Y很有可能將在中國進行生產。行業分析師婁兵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隨著中國取消對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的限制,特斯拉無疑將進一步加快入華的決策進程,而開放后的國內市場也將帶給特斯拉全新的營收增長點。
至于特斯拉在中國面臨的競爭壓力,章贊則持比較樂觀的態度,在他看來,相比國內絕大多數的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特斯拉擁有與生俱來的議價能力,無需通過大幅降價來應對市場競爭。此外,從配套設施來看,特斯拉在國內的布局領先于其他車企,能夠給消費者帶來足夠的充電便利。
事實上,隨著國內乃至全球電動汽車市場規模的擴大,諸如電池這類零部件的成本會隨之降低,特斯拉也將從中受益。就此來看,特斯拉未來局勢或許并不會如預想的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