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場神經影像診斷“人機大賽”日前在北京落幕。來自全球的25名神經系統疾病診斷專業人士組成“人類戰隊”,與人工智能應用產品“BioMind天醫智”展開了一場神經影像診斷“大對決”。最終,醫療AI以高出約20%的準確率戰勝了人類戰隊。
此次全球首場圍繞神經系統疾病影像診斷的“人機大賽”分A、B組進行,其中A組進行顱內腫瘤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影像以及核磁共振檢查(MRI)影像判讀;B組進行腦血管疾病CT、MRI影像判讀以及血腫預測。
代表人類參賽的有哪些醫生?記者了解到,本次大賽從今年5月8日開始面向全球招募參賽選手,參加此次A組對決的醫生包括7名中國神經影像診斷領域專家、2名國際專家,以及從中國380多家醫院的700多名醫生中初選出來的6名醫生;參加B組對決的醫生為10名中國神經影像診斷領域專家。
另一方面,對手則是醫療AI機器“BioMind天醫智”——由中國國家神經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發的全球首款頭部疾病(涵蓋腦腫瘤、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腦卒中等)MRI、CT影像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的整體應用產品。
“BioMind天醫智”實力不容小覷。它雖然學習的時間并不長,但“拜師”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影像學中心主任高培毅,并通過對北京天壇醫院近10年來接診的數萬余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病例影像的系統學習,在腦膜瘤、膠質瘤等常見病領域的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率已達到90%以上,相當于一名高級職稱醫師的水平。
經過約2個小時的酣戰,A組比賽結果顯示,“BioMind天醫智”15分鐘完成225題,準確率達87%;醫生組15名醫生每人15道題,30分鐘完成,準確率達66%。B組比賽結果顯示,每名人類選手與“BioMind天醫智”一樣完成30道題挑戰,“BioMind天醫智”準確率達83%,醫生組準確率達63%。兩組比賽結果均顯示,人工智能勝出。
參賽選手之一、重慶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醫生方維東表示,人工智能作為數字化產品,對數字的探測要比人類敏感,捕捉到的信息可能比人類更全面,人工智能的能力不容忽視。
“人工智能已經來到人類的工作當中,這將帶來機遇和挑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林毅表示,無論人類獲勝還是機器獲勝,都希望“傳達一個美好的愿望,人機攜手,造福大眾”。
哈佛醫學院神經外科兼放射學教授亞歷珊德拉·戈爾比認為,人工智能目前主要起到輔助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放射科醫生仍要對醫學圖像加以觀察判斷,然后再對比人工智能的判讀結果,從而避免可能發生的誤差。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表示,神經系統是一個萬向鏈接的網絡,最適合開展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通過對海量疾病信息的深度學習,可持續提升疾病診斷效率。人工智能應用在神經疾病預防、診療、預后和康復等階段,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未來將在神經疾病醫療領域帶來一場顛覆性的技術革命。”(記者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