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搭建平臺精準幫扶區域產業技術升級
校企共同面對“機器換人”轉型痛點
坐在以做糕點聞名的老店“大橋道”企業負責人身旁的,是高端自行車生產企業“凱蘭德”的老總,以及為高鐵等軌道交通提供配件的供應商等10余家中小企業的掌門人。
讓這些彼此業務毫不相干的中小企業主坐在一起的,是他們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困惑——亟須靠技術創新加速轉型升級。
這場以“精準幫扶區域產業技術升級”為主題的研討會,試圖嘗試探索出一種全新的合作模式,突破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遇到的發展瓶頸。由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與津南區政府、海河教育園管委會等多方共同搭建的智能制造與工業機器人創新平臺,一端牽手國內相關技術專家團隊,一端聚合區域內遭遇轉型困境的中小企業,打造出一條“政產學研資用”一體的新型創新生態體系。
“手里有90列的訂單,太需要好的焊工了”
對傳統領域的中小企業而言,從前靠關系、靠機會、靠粗放經營就能大把賺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到了不得不轉型的時候,然而依舊困難重重。
“2013年我們的營業額是4億元,之后年年下滑,去年只有兩億多。”天津天海石化設備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一開口便掩飾不住地焦急,他必須為公司200多名員工找出路。
與石化企業不同,為中國高速發展的高鐵做裝備配件的偉泰軌道交通裝備公司迎來了市場的“春天”,其產品遠銷國內外,訂單源源不斷飛來。這卻讓企業負責人高興不起來,“現在手里有90列的訂單,太需要好的焊工了”。
“很多人不愿意干焊工,工資高也招不來;即使招來的人水平也參差不齊。”該企業負責人說,高鐵配件精度要求高,焊工都必須能考下國際焊工證書,“一般來說我們對找來的焊工還要進行3~6個月的入職培訓,這些人最終也并不是都能通過國際證書考試。”
用工成本持續上漲的難題也困擾著“大橋道”食品企業的負責人,“如今找個會包餃子的熟練工都越來越難”。
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成為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業普遍希望能殺出一條生路的方向。
偉泰公司嘗試過應用焊接機器人替代人力焊工,但利用率不高,“我們的業務有多品種、小批量的特點,很難實現自動化焊接”。
天海石化考慮得更多的是機器人焊接的質量是否能與人工相媲美,目前他已經與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搭建的智能制造平臺上的技術團隊對接,“目前從機器人焊接的樣品看,外觀已達到標準,下一步還要到實驗室做進一步檢測其化學成分等是否有所改變。”
“如果我引進一個包粽子的機器人,可這類食品只能賣一季,剩下時間只能閑置。”“大橋道”企業負責人算的是一筆投入和產出的賬。
“企業的問題都很實際,也必須要考慮,不能一味忽悠機器換人。”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張興會說,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傳統企業面臨非常緊迫的改革創新與轉型升級壓力。
然而每個行業和企業都面臨不同問題,也有各自的需求,應該有個性化、系統化的升級方案,張興會看到了應用技術大學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撬動作用,“我們發揮人才和科研優勢,打造一支多方深入融合、務實協作的技術團隊,共同推動區域產業技術升級。”
鼓勵師生出好點子 精準幫扶技術改造升級
研討會現場,坐著一排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的大學生,企業方對市場的思考,技術團隊對智能技術的理解,以及產業轉型的困惑,都被他們記在本子上,印在心里。
“搭建智能制造與工業機器人雙創平臺,我們關注的還是師生,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打造育人環境。”張興會說,在這個平臺上,大家共同挖掘出當地企業的剛性需求,聯系提供技術解決方案,也鼓勵教師和學生出好點子,給出解決方案或者直接創業。
目前,該校正與技術支持方重慶固高科技長江研究院以及津南區政府等多方共同研究首臺(套)機器人,“我的目標不是做一條演示教學生產線,而是把企業真正的生產線放在師生面前。”
這是一條串聯了“政產學研資用”多方的創新生態體系,張興會從一開始就清楚,這絕非一所學校或是一家企業就能做成的事,“必須聯合政府、學校、技術團隊、企業等多方形成合力。”他期待,在這個鏈條上的各方都能有所收獲,實現共贏。
固高科技深圳研究院院長呂恕坦言:“政府應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鼓勵支持幾家企業率先實現轉型升級,從而影響更多的企業主動加入進來。而對于一些小的創新項目,“干脆拿給學生去做,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給企業解決了問題。”
固高科技負責為平臺提供基于智能制造共性技術等多方面智力支持,“簡單說,就是我們提供機器人的大腦,這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不同需求的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我們共同開發適合自己的智能機器人產品。”
目前,經過調研,這個平臺已經從津南區遴選出8家企業作為首批技術改造升級企業,平臺為其進行精準對接,學生和教師、企業和固高科技專家組成混合團隊,確定了由固高系技術人員為核心、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相關學院科研骨干為成員的技術團隊組建方案,為企業技術轉型升級量身定做個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