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8“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分論壇“人工智能與智慧媒體” 王子謙 攝
中新網博鰲10月30日電(記者 王子謙)2018“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正在此間進行,在“人工智能與智慧媒體”分論壇中,與會中外嘉賓就人工智能對媒體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
當前,人工智能給媒體帶來了全方位的變革,一個新的智慧媒體時代正在到來,媒體從業者不得不對如下問題進行思考:公眾理解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發生怎樣的變化,客戶需求和媒體價值如何實現平衡,媒體平臺如何實現信息聚合和甄別,機器和人如何實現協同。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丁偉指出,媒體智能化正在呈現幾大新趨勢:基于移動端傳播的全媒體產品標準正在加速形成。以萬物皆媒、用戶感知、人機共生、數據驅動為主要特點的智能互聯網時代初現端倪;機器人寫稿、智能推薦、語音識別、視頻感應器的應用正在重塑新聞生產和信息傳播的各個環節;人工智能革新了新聞的樣式形態和傳播模式,機器將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記者;媒體不再單純是新聞內容平臺,將是多元跨界各類內容的內核和紐帶,重新定義人與信息、人與產品,人與服務,以及人與人鏈接的方式;算法推薦將成為主要的分發方式,改變信息傳播的邏輯和規則。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副總編輯娜塔莉亞·羅謝娃說,現代高科技手段在新聞業的應用已經開始,媒體如何在虛擬化平臺開展信息傳播,特別是吸引相應的媒體用戶,是整個新聞媒體行業的變革。未來的記者要用更加良好的新聞內容充實不斷變革的新設備。
京東云副總裁劉辰說,新媒體近年來快速發展,背后的推動力是移動互聯網。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爆發式增長接近上限,新媒體要利用新技術進一步提升業務。他介紹,AI、大數據、云、區塊鏈等技術共同生成一個智能媒體環境,能夠進一步提升媒體用戶的體驗。對于媒體從業者而言,能夠支撐數字業務運行;對于媒體生態體系建設者而言,借助科技提供開放平臺,可融合不同渠道與業務;對于終端用戶而言,能夠提升體驗度,提升新聞洞察和分析能力。
“技術不會減少對真人記者的需求。”美國彭博新聞社大中華區執行總編輯劉悅稱,當前很多新聞機構用機器寫新聞,但機器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缺乏判斷力,需要專業的記者審視。在翻譯領域,機器翻譯效率雖高于人類,但不能區別不同讀者間知識儲備的差異。“人工智能在不斷發展,年輕記者需要掌握的新技能也應加上計算機代碼的編寫。”他說。
波蘭《共和國報》總編博古斯拉夫·赫拉博塔說,新聞工作離不開人機耦合,媒體提供的評論、分析,是機器模具前還沒有辦法完全取代的,“未來人工智能能讓新聞傳送更加廉價,傳統的權威媒體應該有真人的評論和分析,提供有價值的體驗。”
葡萄牙盧薩社首席創新官佩德羅·卡馬喬提醒,新媒體新聞的快速生成及傳播,讓防止虛假新聞變得更加不易,這對于媒體行業的信用和職業操守是一個巨大挑戰,媒體需要有更警惕的態度。
“內容為王,這是傳統媒體永遠記住的。”新華社對外部副主任袁炳忠說,不管媒體形式怎么演變,都需要有優秀的內容,“傳統媒體一定要穩住陣腳,一定要根據新聞規律來創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