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民為近百名浙江企業家解惑。 童笑雨 攝
中新網杭州11月14日電(汪恩民 童笑雨)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潮洶涌而來,中國正全面進入互聯網產業發展新時期。在“互聯網+”等熱點行業繁榮的背后,國家發改委“十三五”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華民有著自己的冷思考:“依靠互聯網帶動經濟走向繁榮是不少人的想法。但在中國還沒成長為發達工業化國家以前,還是需要生產實際價值的制造業。”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投身“互聯網+”行業是不少企業家的首選。新零售、人工智能、共享經濟是創業者們的心頭好。
11月14日,在浙江杭州開展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分析》公開講座上,華民為近百名浙江企業家揭示了經濟規律和互聯網+等熱點行業繁榮后的嚴峻現實,并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還是在于制造業。
“十年前,在民營經濟中至少70%是制造業企業家,現在只占到30%左右,即便剩下的那些還在做制造的企業家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手里做的是制造,心里想的是‘互聯網+’和投資。”華民坦言,雖然互聯網增加了交易機會,降低了交易成本,但只單純依托于互聯網、金融等不產生實際價值的產業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他說,“依靠互聯網來推動經濟增長”是不少人的誤區。事實上,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實業根基,凡是沒有制造業為基礎的國家或者城市,很容易造成中產階級的式微。
如其所言,香港所遇到的增長瓶頸,很大程度上就與產業空心化和經濟增長過度倚重金融與房地產業有關。相反,堅持制造立國的德國,無論在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方面都算得上是世界的楷模。
除了推動經濟增長,華民還指出,改變“低端大量出口,高端不得不大量進口”這一既尷尬又嚴峻的現實局面,也需要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制造業。
他說,在企業家普遍投身“互聯網+”行業的情況下,制造業想重新贏得市場,則需要政府進行資源配置。“首先,政府需要通過減稅來增加企業稅后利潤、激勵投資。其次,要實施以價格調整為主的寬松貨幣政策,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支持制造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