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近期中國多項經濟數據向好,經濟V形反轉,在全球率先走上復蘇的軌道,高質量增長的引擎將進一步開啟。
走出堅定復蘇路
穆迪在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同時,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將增長7%左右。中國也成為穆迪上調2020年增長預期的唯一經濟體。
惠譽將中國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由原來的1.2%上調至2.7%;世界銀行在7月底發布的《中國經濟簡報》中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速會放緩至1.6%,但相比于世界其他大國的“負增長”,這個成績已經十分亮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1.0%,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能夠實現正增長的國家。
國際機構紛紛看好中國經濟復蘇前景,與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息息相關。根據海關總署9月7日發布的數據,8月份中國外貿進出口2.88萬億元,增長6%。其中,出口1.65萬億元,增長11.6%;進口1.23萬億元,下降0.5%。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盡管面臨被美國征收高關稅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帶來的影響,中國出口仍進一步增加。日前發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顯示,8月份三大采購經理指數均連續6個月保持在臨界點以上,表明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經濟景氣持續恢復向好,也反映出中國企業面臨巨大挑戰仍具韌性。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陶金也持有相同觀點。他對國際商報記者分析,中國二季度經濟同比增3.2%,預期增2.9%。經濟在二季度逐月復蘇的態勢已漸成。“超預期的背后是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先出’,復蘇領先全球。如果延續當前疫情和經貿形勢,中國很可能成為2020年全球經濟唯一正增長的主要國家。”
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將為世界經濟復蘇增加信心。9月4日-9日,中國舉辦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首場重大國際經貿活動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陶金認為,這充分展現了中國政府推進經濟復蘇的姿態。中國內部工業部門的需求恢復情況非常樂觀,而未來消費大概率還能逐漸取代工業部門,成為持續復蘇的主要支撐力量。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在劉英看來,疫情對中國經濟確有影響,但終歸只是影響經濟的短期外部變量,而中國的經濟增長是由內生動力、強大的消費潛力、完整的產業結構以及深化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改革紅利等長期內部因素所驅動。盡管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短期沖擊,但中國經濟韌性大、空間足、基礎強,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因發生一場疫情而改變。
辯證地看,危機中也包含轉機和契機。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數字經濟和新基建的先發優勢正在助力中國積極擁抱新一代技術革命,疊加資本市場的深度改革,中國有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富有科創能力的頭雁型高新技術企業。
程實說,展望未來,在“雙循環”格局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數字時代的到來,全鏈式升級機遇將更多地涌現,一旦“科創頭雁”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將帶動整個國內鏈條從舊產品躍遷至新產品,將進一步拓寬中國經濟產業升級之路。
劉英表示,應更加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和升級產業結構,在確保完成今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大任務的基礎上打造中國經濟新產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