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機構是新冠病毒防控的重要一環。疫情暴發以后,各級部門都高度重視,紛紛發布措施對養老服務機構實施嚴格的封院管理,減少人員流動,阻斷病毒傳播途徑。封院時間一長,家屬探訪、物資傳遞、文娛活動等受到限制,老年人長時間見不到家人,心里孤寂,再加上對病毒恐懼,對生命擔憂,變得敏感、脆弱。這個時候,老年人更需要服務人員多花時間與精力安撫陪伴。然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養老機構都面臨服務人員緊缺的情況。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之下,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不僅要堅守崗位,承擔起照護老人的職責,還要完成每天多次消殺、消毒工作,這些都對養老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預計,接下來高質量、智能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將更加旺盛,并倒逼養老機構轉型升級。
社會將更看重養老機構的醫療資源。老年人基礎疾病多,是各類病毒的易感人群,對醫療康養的需求也更高。經過此次疫情,社會將更加看重養老機構的醫療資源和救治能力,因此,醫療資源與養老機構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將成為未來養老主流。譬如,一些資源閑置的醫療機構可以將富余資源轉型為養老服務,以開設老年專護病房或者直接轉型為護理院、康復中心等方式提供醫養結合型的醫護服務。
要用智能化養老解決服務人員缺口問題。養老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服務人員、護理人員緊缺的現象普遍存在。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今天,一些智能穿戴設備等移動物聯網技術,將會成為解決服務一線護理人員短缺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些設備可以代替護理員從事一些重復性、重體力的護理工作,有利于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擔,同時,也可實現對老人身體數據的遠程采集監控、遠程診療。
要更加重視養老從業人員專業化配備。養老不僅是簡單的衣食住行問題,而是一個多行業多專業配合的綜合化行業。一直以來,專業人員配備不足都是制約養老產業發展的問題。可調動養老機構、高校、技工院校等積極性,建立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就業—培訓”機制。由高校和技工院校開設不同層次的養老護理專業,會同養老機構開展定向教學培訓,畢業后直接到養老機構就業。這樣既可為養老機構輸送較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又可解決學生就業和就業后的繼續教育問題。
康養產業既包括經濟性又包括社會公益性,養老機構以及從業人員必須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無論多么合理的機制,多么智能的工具,也不能替代真情的關愛和面對面的交流互動。總之,養老事業是一份愛的事業,要把關愛滲透到照顧老人的每一個細節,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