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說。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認為,新發展格局體現了新發展理念,體現發展方式的轉變。新發展格局是一個長期戰略,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們需要構建新發展格局來尋找新優勢,重塑新的競爭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供給側、需求側兩方面動態平衡。理解這個概念,有三個關鍵點,第一是經濟循環;第二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以我為主,在變局中開新局;第三,新發展格局是一個新的發展戰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新環境下的延伸、拓展與創新。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黃奇帆認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第一動力是創新,應進一步增加科研投入,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
在劉偉看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創新。他認為,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既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也是擺脫“卡脖子”、提高國際競爭主動權、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更好發揮政府部門頂層設計、統一布局、組織協調的作用,又要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既要夯實基礎研究,又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又要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黃群慧認為,一個完整的內需體系應該包括四方面:一是現代市場體系;二是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體系;四是健全的消費體系。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建議,在新發展格局下,要繼續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加強政策協調;要進一步通過改革開放釋放制度紅利,用改革的辦法理順財政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快推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應大力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研究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內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二是對外如何進一步提升開放水平。”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曉說,只有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才能在新形勢下真正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應大力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以規則、體制、制度改革為中心,提升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水平。比如,對自貿試驗區、自貿港,要允許其根據新的市場特點、新的發展趨勢先行先試,根據自身要素、稟賦、需求形成多元化競爭格局,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認為,我國對外開放一定要立足全球價值鏈比較優勢。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57個經濟體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應該據此制定自己未來的政策,增強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
“新發展格局要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說,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因為我們有完備的生產體系,有強大的消費潛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就要通過對外貿易和投資,拓寬全球價值鏈分工,通過進口和引進外資促進要素流通,加快要素升級。
劉偉認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有利于構建新型互利互惠的國際循環體系,實現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優勢互補、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