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浙江,數字經濟的應用場景隨處可見。在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龍門吊司機葉勇說:“以前,我們要在20多米高的操控室里連軸轉12小時,隨著遠控自動化技術的引入,我手邊的機械操作桿換成了遠程操控的電子按鍵和手柄,工作效率高了,也更精準了。”在杭州建德楊村橋鎮的草莓小鎮產業園,村民周衛芬說:“現在草莓生產搭上了數字化便車,像抗寒保暖、自動化澆灌等工作都可以實現智慧管控。”可以說,數字經濟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發突出,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增速達9.7%,數字產業化占數字經濟比重為19.1%,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比重達80.9%,對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2002年至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由10.0%提升至38.6%。
數字產業化夯實發展基礎
近幾年,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向國內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滲透,數字產業化取得了整體性、突破性進展,為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通過政策引導、標準引領、示范帶動,有序推進5G網絡建設及應用,推動網絡
優化升級,強化網絡安全綜合保障;加強關鍵數字技術創新應用,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關鍵算法、傳感器等關鍵領域,加強通用處理器、云計算系統和軟件核心技術一體化研發;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
目前,中國是全球主要的電子信息制造業生產基地,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生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8848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近20%,為全球同期增速的4倍,是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新型顯示產業營收達到446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22.1%,持續位居世界首位。“十三五”以來,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光纖寬帶用戶占比從2015年年底的56%提升至現在的94%,千兆光網覆蓋家庭超過了1.2億戶。近年來流行的網上零售、移動支付更是在國內“遍地開花”,2020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11.8萬億元、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432.2萬億元,雙雙位居全球首位……一系列數字凸顯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正在大踏步向前邁進。
產業數字化提升融合效能
近年來,我國各地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圍繞數字經濟重點產業及數字化應用場景,重點發力,以應用為牽引,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著力培育開源生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數字化轉型走深走實,深入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以數字化驅動生產方式變革;擴大升級信息消費,加快信息無障礙建設,以數字化驅動生活方式的變革,讓數字紅利切實惠及百姓的生產生活。
在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國內企業積極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在重點行業和區域建設若干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培育發展個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
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示范,是產業數字化的突破口。依托全球領先的4G網絡和光纖寬帶網絡,應用5G等新型網絡技術,我國工業互聯網外網體系已經覆蓋300個城市、連接18萬家工業企業。“5G+工業互聯網”融合了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工業設計、制造、質檢、運維、安全等關鍵環節,形成了協同設計、仿真驗證、輔助裝配、精準操控、柔性加工、無損檢測、遠程維護、無人巡檢等多個應用場景。
我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數字經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催生新發展動能、激發新發展活力、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方面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