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白花花,一年種一茬,小苗活不了,秋后不收啥。”提起鹽漬地,不少農民又開始頭疼了。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鹽漬土壤其實是十分重要的資源。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舉行的第八個世界土壤日活動中,江蘇土壤學家提出,要從開發節水治理技術、培育耐鹽堿植物等方面入手,以新路徑精準治理鹽漬土,為地球“護膚”,讓鹽堿地變良田;鎖住溫室氣體,為碳減排作出貢獻。
鹽漬化是指鹽分在土壤中積聚,導致土壤基本特性惡化和質量下降的過程。可由自然因素引起,也可能是人類不當生產活動引起的。鹽漬土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以北方和濱海地區為主。“鹽漬化土壤分布區普遍具有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地形地貌低洼平坦、地下水埋深淺、地下水礦化度高、成土母質含鹽等特點。”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楊勁松說,在這些因素影響下,鹽分在土壤中匯聚和濃縮,導致土壤鹽漬化發生與擴展。“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分布有不同類型鹽漬土,我國鹽漬土約占世界鹽漬土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鹽堿地治理和土壤鹽漬化防控的核心,是根據土壤鹽漬動態變化和環境要素特征,進行土壤水鹽優化調控,清除或消減土壤鹽分、防范鹽分積累、抑制鹽堿對植物危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張佳寶指出:“我們目前已形成一批較為成熟的鹽漬障礙土壤的治理與防控關鍵技術。希望今后能進一步加強鹽漬土精準控鹽的高效和安全用水理論與技術、土壤鹽漬障礙的綠色消減與健康保育、鹽漬農田養分庫容擴增與增碳減排等研究,為國家農業升級、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發揮重要作用。”
位于江蘇省東臺市的條子泥濕地,前段時間因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而成為“網紅”打卡地。但很多人不知道,這也是一塊鹽堿地。經過科研人員的改良,鹽堿荒灘一年就變成了良田。“我省鹽漬土壤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和徐州、淮安的黃河故道地區。”楊勁松介紹說,在沿海地區,鹽堿地開發利用的潛力一般相對較大一些。“一方面,我們已經利用了的一些濱海鹽堿地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消減障礙,以提高土地產能;另一方面,還有一部分灘涂土地有待進一步開發,轉化為耕地進行農業生產。”
楊勁松坦言,在鹽堿地治理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難題。“我國鹽堿地治理面臨三個挑戰。一是鹽堿區主要分布在北方,沒有足夠的水資源,因此治理難度較大;二是還有待選育既耐鹽堿又高產的優良作物或經濟植物品種;三是生物和微生物型鹽堿地改良利用材料的性能還不夠穩定,控鹽過程中,土壤與作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還有待深入研究。”
楊勁松特別提出,淡水資源的匱乏是鹽漬區農業利用的制約因素。“近期我們開發出一些節水控鹽的技術,用水肥一體化的滴灌技術,增加養分在土壤中的流動。同時,將土壤調理劑埋在土里,水肥滴灌后,既能減少鹽的積聚,也能讓養分鎖定在植物的根部區域,減少養分流失,提高水分和養分的利用效率。”
如何篩選適合鹽堿地生長的植物,改良土壤環境,也是目前的研究熱點。楊勁松介紹,目前國內一些研究團隊通過創制和篩選培育一些耐鹽堿的植物種質資源,例如耐鹽堿的水稻、油菜、棉花,耐鹽經濟類能源植物甜高粱,鹽堿地的先鋒植物堿蓬、鹽角草等,來改善土壤性質。
有了耐鹽的植物還不夠,如何改良土壤生態,讓其適應植物生長至關重要。“團隊也在利用土壤增碳調理,優化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結構,在高效脫除鹽分的同時,改善作物根區環境以提升土壤肥力,并用生物質炭等材料促進養分增效,建立重度鹽堿地‘牛糞有機肥+耐鹽綠肥’雙肥驅動快速增碳培肥技術。”楊勁松表示,還將拓展和創新鹽堿地開發利用的思路和技術,挖掘本土耐鹽作物,創新耐鹽種質資源,加速鹽堿地生態治理和其他綜合技術的應用,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和創新技術突破,使科研成果早日形成現實生產力。
(張 宣 王 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