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和推進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我國科研機構接連發布碳中和研究報告。中國信通院首次編寫《數字碳中和白皮書》,探討數字技術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總體思路機制等問題。阿里巴巴發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動報告》,提出三大目標: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實現上下游價值鏈碳排放強度減半,率先實現云計算的碳中和,成為綠色云;用15年時間,以平臺之力帶動生態減碳15億噸。
兩份研究報告均表明,減碳不僅是一個能源問題,更是一個科技問題。科技首推數字技術。數字時代,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深度參與。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轉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經濟社會加速數字化轉型,本身就帶來減碳增效;第二,數字技術低成本、可信賴、成規模的特性,可以幫助衡量和管理經濟各環節的生態足跡;第三,數字經濟的新商業模式,有效連接多方參與,推動數字和綠色技術與市場機制深度融合,讓綠色轉型真正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一個核心驅動力。
數字技術可視為通用目的技術。經濟歷史學家加文·賴特為通用技術提供了一個簡潔的定義:“對經濟體系的很多部門都有著潛在而重要影響的深刻的思想或技術。”這里的“影響”意味著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出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通用技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能夠打斷并加速經濟增長的正常進程。概言之,通用目的技術就是服務各類技術的技術。
數字技術與此前的蒸汽機和電力都屬于通用目的技術,它們對人類經濟社會的轉型有著深遠影響。對于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碳中和,作為通用目的技術的數字技術,待其得到全面提升和擴散之后,將會形成巨大的收益。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在阿里巴巴線上舉辦的“雙碳形式下的企業綠色發展研討會”上,特別提出數字平臺將在碳中和中發揮巨大作用。他認為平臺將在三個方面助力減碳:一是平臺企業自身運營和價值鏈的碳中和將對整個社會的碳中和做出貢獻。二是平臺的連接作用,可以潛移默化地促進人們的消費、溝通和購買行為的正向改變,塑造更加綠色低碳的行為模式。第三,平臺是信息的傳播者,可以促進氣候應對相關的信息、數據和技術的自由流通。
歸根結底,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創新完全可以成為推動低碳發展的生力軍。在利用數字技術減碳的不斷嘗試過程中,呼喚政府、研究機構、認證機構、企業、消費者等一起,運用數字技術科學準確地記錄、衡量和評估,比較不同減碳解決方案的有效性,為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扎實的科學和技術基礎。
(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