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南京召開“新年第一會”——市委人才工作會議暨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大會,發布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南京已連續五年在新年的首個工作日聚焦“創新”。
這些年對“創新”的持續追求,帶動南京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在2021年度省科學技術獎擬授獎公示項目中,南京擁有162個項目,占全省的61%。去年南京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數超全省四分之一,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68萬家,增長67.3%。立足新發展,今年南京在優化延續近年來創新政策的基礎上,計劃通過涵蓋培育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聚力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等21條政策措施,確保南京始終保持創新資源集聚匯聚的強勁“磁場”。
亟待跨越的四道門檻
毋庸置疑,創新已成為南京最為顯著的特征,并為南京經濟強勁的活力和強大的韌性提供了支撐。當前,南京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科創企業森林積厚成勢,城市創新集聚度、活躍度、開放度大幅提升。去年6月,科技部發文支持南京市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并與江蘇省、南京市研究制定了行動方案。盡管碩果累累,但南京距離建設成為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還有一定差距。
“重大科創平臺、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結構、領軍企業的支撐”就是其中還未跨越的四道門檻。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直以來都是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助力產業強市建設的有力支撐,也是加速科創資源集聚、促進區域中心建設的有力抓手,更是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風向標。但目前國家布局的5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南京僅有未來網絡試驗設施一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工信部批復的6大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3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南京也只有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分中心這一個平臺。
此外,南京在科技產業、金融等方面的連接通道有待進一步打通,技術轉移體系有待完善。南京擁有58所高校,人才資源豐富,但頂尖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呈現雙缺的現象,南京重點產業鏈人才緊缺指數為1.78。產業是創新的主體之一,但南京各產業大而不強,有高原無高峰的現象比較突出,尤其缺少龍頭型創新領軍企業。南京雖有獨角獸企業17家,但其數量僅為杭州的46%,瞪羚企業210家,為廣州的28%,直接影響產業創新的后勁和競爭力。
創新發展的五大工程
知恥而后勇,知不足而奮進,面對短板,南京奮起直追。在大會上,南京列出年度創新發展清單,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創平臺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群提升工程、企業主體梯次培育工程、創新空間布局、開放創新拓展工程等5項重點工程,不斷打開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局面。
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創平臺建設方面,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韓立明在大會上介紹,今年南京將積極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推動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南京基礎研究基地等建設,依托信息高鐵綜合試驗基礎設施,建設全國戰略網絡跨區域戰略協同項目,推動紫金山實驗室深化組織機制改革,拓展充實新的研究方向和領域,承接更多國家重大戰略促進任務。
針對產業大而不強的局面,今年南京將圍繞2+2+x創新型產業體系,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產業集群。如爭取建設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等試點落地,引導100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燈塔工廠。加強新型電力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電氣機械、器材制造等細分領域的優勢,著力做強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兩大先導產業,推進集成電路上下游企業集聚,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創新,加快向千億級產業集群邁進。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南京計劃今年實施企業主體梯次培育工程,構建大、中、小科創企業的推進成長驗證梯隊,大力培育領航型創新企業,實施鏈主企業培育計劃,支持產業鏈龍頭企業牽頭,持續推進高企提質,力爭今年凈增高企1000家,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金融企業90家以上,其中國家級30家左右。對新認定的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給予最高200萬元支持,對國家質量標桿企業和國家知識產權運用標桿企業給予最高50萬元支持。
以一流平臺集聚一流人才
細讀2022年一號文件,除“創新”外,“人才”也是一大關鍵詞。不管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創平臺建設,還是企業或是產業創新,都需要人才來支撐。近年來,為奮力建設全國重要人才高地,讓人才成為南京高質量發展最鮮明標識,南京不斷發布“人才集結令”。
今年,南京將繼續打造人才聚集“強磁場”,圍繞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等國家戰略需求,加快構建金字塔型人才結構。卓越工程師和大國工匠是人才隊伍的堅強底座,南京也將加大產教融合力度,大力造就一批具有專業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級技能型人才,確保今年新增專業技術人才5萬人。
當然,招納人才時,南京也認識到不僅要增強前沿人才引領力和資源集聚力,也需要推進人才與產業的融合協同。為此,南京把做強現有產業、培育未來產業作為主攻方向,聚焦數字經濟重點領域、產業園區主戰場、科技成果轉化關鍵環節,持續優化產業發展規劃,充分尊重和更好地發揮企業引才用才的主體作用,以一流的平臺集聚一流的人才。同時,大力支持在寧高校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研究型大學,積極鼓勵鏈主企業牽頭上下游,組建創新聯合體,攜手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
(江蘇經濟報記者 張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