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光明向未來”青年科學家發展大會主會場在光明科學城啟幕。大會主會場通過開展政策宣講、院士主題演講和高端對話,聚焦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成果分享、資源合作等內容,匯聚光明科技力量,共謀人才與科技創新工作發展新局。
中國科學院楊學明院士、成會明院士,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林,光明區委書記、區長蔡穎,光明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曾無非,光明區委常委、區委區政府辦公室主任張鋒等出席。
光明區一屆四次黨代會提出,要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科研經濟先行地、創新人才集聚地”的目標任務。特別是“創新人才集聚地”的提出,等于是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這項工作上升到了光明區的發展戰略和頂層設計層面來抓。
蔡穎表示,希望光明所打造的山水田園綠城的美好環境,能夠給大家帶來科學靈感;希望光明在教育醫療方面服務能夠讓青年科學家們心無旁騖地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希望光明所全力打造的人才街區,在拐角處就能夠碰到所需要的科學伙伴;希望光明所定制的政策,可以讓人才在跋山涉水中補足糧食和水;希望光明所打造的“樓上創新、樓下創業”模式能夠讓企業家精神的青年科學家,從科學研究此岸走向創業的彼岸。
一流人才政策 服務一流科學城
創新和發展,歸根結底都要靠人才驅動。如何把光明科學城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科學城,光明區亮出了“光明科學城人才高地計劃”,實施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專項行動。光明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蘇亨數大會上就專項行動政策進行了宣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針對青年科技人才,光明引進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投身基礎研究,對留下繼續承擔本項目科研的出站博士后延長支持期,為基礎研究領域科研人才備好“暖板凳”;支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揭榜掛帥,引導支持重點產業領域研究的“開拓者”;經重點科研機構自主推薦,支持基礎前沿交叉領域研究的“探索者”;支持博士后站點、人才融合創新平臺建設。
針對卓越工程師,光明支持企事業單位引進具有在國外知名國家實驗室、國立科研機構3年以上工作經歷,并從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維、工程技術、實驗技術工程等領域的優秀工程師,實施校企“雙導師制”,支持開辦“工程師班”,推動科研機構開展大科學裝置建設運維領域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自主評審,探索共建多方參與的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鼓勵創建“首席工程師工作室”。
針對科技型企業家,光明重點引進擁有連續創業成功經歷的企業家,曾入選國家、省、市級重大人才工程的科技工作者,在世界500強科技類企業、海外知名工業技術研究院具有3年以上科研工作經驗的轉型創業者。實行“一人一策略”,組建“科技型企業家服務專員”隊伍;支持開展應用基礎研究,支持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賦能“研發端”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產業專家+人力資源專家”的助力引才工作機制,優化投融資支持,賦能“量產端”科技成果轉化;扶持企業梯隊成長,開展能力提升“特訓班”,助力擴大“朋友圈”,營造寬容失敗的氛圍,賦能“市場端”產業化發展。
科學家共話光明青年科技人才發展
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大會特別邀請院士、高校教授、科研專家進行科學主題演講,從科學家自身發展到科技成果應用于市場,再升華到人類的共同命運發展的系列分享話題。
活動現場,炭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以《傳承科學家精神,立足大灣區創新》發表主題演講;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以《追求卓越》為題發表主題演講;深圳灣實驗室腫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副所長申雪桐進行了《敢為人先,光明綻放》主題演講;深圳市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產業創新與轉化中心主任羅巍進行了《合成生物學從原始創新到應用轉化》主題演講。
大會還開展了以《科技向善,從青年開始》為主題的高端對話。相關專家從生命健康、培養和關注青年人才發展、生物醫學研究、科技倫理、科技創新研發等多角度呈現了以“善”引導的不同科學領域的發展。
據了解,本次大會首次采用“1+N”辦會模式,主會場結束后,深圳灣實驗室、中山大學·深圳、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廣東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會(聯合會)將分別以“2022年深圳灣實驗室國際青年學者云論壇”“‘光明新醫科’青年科學家論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信息與管理分會年會”等為主題舉辦“光明向未來”青年科學家發展大會分會場活動,可以關注“人才光明”公眾號獲取活動最新資訊。
構建全方位人才服務體系
以開放、合作、交流的融合創新模式支撐人才成長。大會現場,廣東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會(聯合會)正式成立。后續,該聯合會將依托光明科學城的科研氛圍與人才優勢,加強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光明區形成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地。
作為一片朝氣蓬勃的創業熱土,光明勢頭正勁,3年多來,交出了一份振奮人心的發展答卷:科創資源從無到有、現代產業擴容提質、城市格局全面拉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民生事業蓬勃發展,資源要素、技術要素、政策要素匯聚成勢。這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光明人才的強力支撐。如何讓青年科技人才在光明安身、安心、安業?
光明區構建全方位人才服務體系,在“住房無憂”方面,加大人才住房供給,到2025年,預計供應公共住房4萬套;在“教育無憂”方面,加大優質基礎教育學位供給,到2025年,預計新增義務教育學位6.88萬個;在“生活無憂”方面,構筑高品質科學家園,規劃建設“科學家谷”,加大優質醫療供給。
與此同時,線上推出“人才碼”,人才持碼享受子女入學(園)、配偶就業、醫療保健、小汽車增量指標、人才安居、戶籍辦理、研修等政策性服務;享受政務服務、出行便利、金融服務、創業服務、法律服務、文體服務、父母頤養服務等便利性服務;線下建設SET服務陣地,打造“科學家的家”“工程師之家”、“技能人才之家”等服務交流展示空間,提供高品質配套服務。
從科學山林到樂活城區,從高效服務到包容氛圍,從衣食住行到精神家園,光明正成為世界一流創新人才宜居宜業的“夢家園”。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