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1世紀最具戰略意義的前沿科技之一,量子計算技術已然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焦點之一。去年1月,他帶領團隊成功推出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截至目前,“本源悟空”全球訪問量突破2000萬次,刷新我國自主量子算力服務規模紀錄。
參觀者在參觀“本源悟空”超導量子計算機模型。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郭國平認為,第一次量子技術革命,基于量子的不連續特性,為人類帶來了激光、晶體管、磁共振成像等改變生活的技術。如今,量子科技浪潮再次來臨,基于量子疊加性和非定域性,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等新興技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如果將量子科技比作一架飛機,量子計算便是那至關重要的‘發動機’,為整個科技體系提供著強大的動力支撐。”郭國平說,量子計算利用量子疊加與糾纏特性,在特定問題上可實現指數級算力突破,能夠為國防安全、生物醫藥、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算力密集型領域提供革命性解決方案。
郭國平介紹,我國已成立合肥量子計算與數據醫學研究院,專注提升醫療數據安全性和應用效能,推進量子計算與醫學的深度融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郭國平告訴記者,今年全國兩會,他聚焦我國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制造鏈建設,從國家算力布局、量子計算人才培養、量子計算生物醫藥等領域融合應用著眼,提出相關建議,推動量子計算技術研發與應用落地。
在郭國平看來,量子計算正處于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的關鍵階段。如何發揮其算力優勢,體現實際價值,正成為全球共同探索的課題。
“在未來,我們期待看到量子計算與更多前沿技術碰撞出創新火花,為全球科技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郭國平相信,在各國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量子計算這臺產業變革的“新引擎”,將推動世界駛向更具想象力的科技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