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是影視劇的重要表現內容。長期以來,中國影視創作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大量實踐,涌現了《海外赤子》等作品,并在經驗累積中形成了“歌赤子情,頌熱土夢,聚家國心”的創作范式。在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使中國人現實生活與思想觀念中的“家鄉”概念都發生巨大變化,個人與家鄉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多元的情況下,返鄉也因為包容了更多的社會因素和人文情懷,而成為具有豐富內涵和廣闊外延的素材富礦。當代影視工作者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社會發展動向背后所蘊藏的藝術潛力,深入人民生活,挖掘社會現實,使近期涌現的返鄉題材創作既秉承了情感感召和價值引領的歷史使命,又融入了嶄新的時代精神,增添了溫暖的人生底蘊,在創作中掀起了一股“返鄉潮”。這股創作潮流所彰顯的全新藝術特色和深厚思想內涵,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電視劇《急診科醫生》劇照資料圖片
以榜樣塑造具化家國信仰
家國情懷作為支撐返鄉行為的重要精神力量,是返鄉影視劇要表達的重要內容。為了避免陷入口號化的窠臼,使精義宏大、凝練抽象的家國情懷在新的文化語境中得到清晰闡釋,一些作品選擇通過塑造具有人格魅力的榜樣人物、以典型示范的方式來調和主流話語與大眾想象。比如,《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黃大年》等電視劇對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黃大年等海歸知識分子的人生境遇、情感生活、精神世界進行多維刻畫,表現他們在科學家、教授、丈夫、父親、朋友等多重身份之下對國家、事業的無限熱愛,使形象生動且鮮明,崇高又親切,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和思想的美感。讓這樣豐滿真實的人物以身載道,才使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家國信仰更容易溫暖并激勵人心。再如講述農村青年返鄉,以創業助力家鄉新農村建設,以行動彰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故事的電視劇《青戀》,在展現主人公林深情感與事業的過程中,貫穿著一條人物心靈成長的精神脈絡,引導大眾思索“當代青年在新的時代環境中如何將個人理想融入社會發展,實現人生價值”的命題,使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可見可感,可敬可循。
電視劇《春天里》海報資料圖片
以情感共鳴凝聚價值共識
返鄉作為具有象征意義的主體行為,往往彰顯著人物對主流價值的歸屬與正能量的追求。將這些歸屬與追求從個人意志擴展為群體意識,是影視作品實現文化引領的有效途徑。由此,一些創作者充分發揮受眾心靈共鳴對社會思想認同的建構作用,在體察并挖掘多維人性空間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細膩的心理刻畫、引人入勝的意境營造,拉近觀眾與人物之間的心理距離,使觀眾通過移情共享人物的情感和信念,進而與人物達成價值的共識。以《青戀》為例,創作者對農民和土地充滿感情,對農村的未來充滿信心,對新農村的發展路徑有著清醒的認識。但他們沒有采用刻意煽情的做法,而是以年輕人的視角觀察生活,以生活化的敘事手法展開情節,以樸實自然的人物表演反映現實,營造一種清新細膩、真實可信的藝術意境,使故事與百姓日常情感體驗、行為選擇的內在驅動力產生共鳴,特別是與懷揣著對家鄉的熱愛、對理想的堅守、對和諧生態的追求的青年群體的所思所想同頻共振,用情感溫度和生活質感實現了積極價值觀念的凝聚。
以新穎表達提升審美體驗
在擁有海量信息的互聯網環境中,各方對注意力資源的競爭愈加激烈。面對不斷分化升級的觀眾需求,返鄉題材必須提升藝術吸引力,為主流價值理念的傳播提供審美意趣的有力支撐。因此,創作者不斷吸收流行的創作理念,融合時尚的表達方式,探索新穎的美學形態。如《青戀》選擇浙江湖州作為拍攝地。劇中江南水墨畫似的背景畫面,田園牧歌般的場景音效,一方面襯托了主人公以綠水青山為創業資源的故事情節,另一方面為觀眾帶來“如在畫中游”的視聽享受,創造了具有互文性和復調感的審美體驗。《青戀》《俄羅斯姑娘在小城》《歡天喜地對親家》等電視劇突破了以往作品去國懷鄉、悲涼惆悵的情緒基調,以戲而不謔的輕喜劇風格,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弘揚積極樂觀的返鄉奮斗理念。《急診科醫生》《雞毛飛上天》《中國合伙人》等影視作品則在返鄉題材中添加了職業、商戰、青春等類型元素,將緊張曲折、充滿張力的劇情作為投射返鄉理想的美學鏡像,帶來了別具一格的觀賞感受。
以寫實手法回應現實生活
返鄉與奮斗之間的隱喻性聯系在返鄉題材影視作品中一直存在,而且這種聯系隨著留學生歸國創業,大學生、農民工返鄉創業等新社會現象的出現而不斷加強。與以往相比,當下的返鄉題材影視創作在弘揚創業精神的基礎上,還承擔起影像記錄的功能,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演繹奮斗路上的努力與執著、希望與迷茫、機遇與挑戰。以時代楷模、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為創作原型的《黃大年》,介紹了“千人計劃”等國家引進海外人才政策的內容及成果,側面展現了祖國、社會、家鄉對歸國科學家的理解支持;《青戀》則直面當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新問題,真實反映在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回應變革、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有一小部分人身上仍存在短視、守舊等落后因素的現狀,使該劇更具現實價值和啟示意義;電視劇《錯放你的手》則聚焦海歸創業、IT技術發展等社會熱點,展現時下青年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這種“小寫意、大寫實”的處理手法,讓觀眾輕松融入創作者所營造的奮斗情境中,從而獲得深刻的思考、明確的希望和切實的激勵。而這些影視作品所迸發出的巨大精神動力,或可激勵觀者將信念轉化為行動,進而影響人生軌跡,為推動社會進步發揮積極作用。這些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創作者對現實主義創作理念的自覺繼承弘揚。這再次雄辯地證明,處于深刻變化中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不僅是創作的對象,也是創造的動力,更是創新的源泉。
在中國人的心中,具有多重側影和多層內涵的“家鄉”是精神的根脈所在,對家園故土的熱愛與守望既是召喚其“歸來”也是鼓舞其“前行”的力量。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程,奮進路上更加需要中華兒女抱赤子之心,承家國情懷,以積極的創新創造奉獻家鄉、貢獻祖國。相信使命在肩的影視藝術工作者在發揚優秀創作傳統的同時,定能不斷開拓創作視野,革新創作思維,繼續用各種思想深刻、立意高遠,兼具高雅格調和審美意趣的優秀作品,給新時代那些投身建設我們共同美好“家鄉”的人們提供昂揚向上的精神營養和奮斗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