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四大慢病之一,慢阻肺是全球第四大致命死因。慢阻肺從發病到形成、出現明顯的癥狀一般要經過5—10年,被喻為不動聲色的“隱形殺手”。但越在早期無癥狀階段,患者的肺功能下降越快。當出現明顯癥狀時,患者的肺功往往已經出現不可逆的損傷。秋冬季節是慢阻肺疾病的高發季節,針對這一問題,人民健康網打造《“健”識早知道》專欄,本期將為您梳理最傷肺的那些危險因素。同您一起將健康進行到底!
警惕秋冬濃霧 早晨霧氣最傷肺!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楊力介紹,寒冷、干燥的空氣,都要經過“肺”這個氣體交換站進入體內。此時不加以保護,不僅會誘發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還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導致來年復發。
正常情況下人們每次呼吸,往肺部深處吸入大約50萬個微粒,如果霧氣持續不散,在受到污染的空氣中,吸入微粒比正常情況下多100倍。
積極補充水分有助于養肺。補充水分的渠道既包括大量飲水,也包括從呼吸道“攝取”水分。可將熱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從杯口緩緩深吸水蒸氣,每次可做十分鐘左右,早晚各一次。秋冬早晨霧氣寒冷濃重,過量吸入會對肺造成很大的損傷。有晨練習慣的老人最好等9點之后,霧氣散去再鍛煉。
加濕器用不對 留神肺炎纏身
秋季氣候干燥,使用加濕器的人多起來。每年這個季節,各大醫院都會接診不少因加濕器使用不當而患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專家提醒,這類因加濕器使用不當而造成的呼吸道疾病統稱為“加濕性肺炎”,應科學使用加濕器,謹防“加濕性肺炎”。
北京同仁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白澎提醒,現在門診中常有“加濕器肺炎”的疾病。主要就是由于許多人使用加濕器時,都盲目加自來水,自來水中的有害微生物經加濕器進入空氣。一旦溫度、濕度適宜,細菌會快速地生長、繁殖,抵抗力相對較弱的老人、兒童等人群吸入細菌后很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人體一般適應的濕度為40%~70%左右,一旦濕度超過80%或者低于30%,人體就會感覺不舒服。她提醒,如果室內濕度超過80%,就不用再加濕了,而濕度低于30%時,才需要考慮使用加濕器。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徐東群教授表示,如果是超聲霧化型加濕器,不能直接加自來水,應該選用純凈水。因為自來水屬于“硬水”,含有多種礦物質,以及鈣鎂離子。自來水中的雜質有可能隨水霧吹入空氣中,造成室內污染。還會因含有鈣鎂離子而產生白色粉末,對人體呼吸道健康有一定影響。
廚房是“肺癌高發地”!炒菜一小時相當于吸半包煙
每一桌豐盛的菜肴背后,都有一個掌勺人在默默奉獻。但他卻未必知道,廚房里有多“兇險”:炒菜產生的油煙,不僅會讓人變丑,還可能招來癌癥。
廚房里的油煙,對鼻、眼、咽喉黏膜有強烈的刺激性,可引起鼻炎、咽喉炎、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長期吸入油煙,還會增加患肺癌的風險。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這就是中國女性不吸煙,卻容易患肺癌的重要原因。長期接觸油煙的女性,患肺癌的風險比常人增加了2-3倍,而且皮膚更容易衰老、長斑。
PM2.5每增加10微克, 人體肺功能下降26毫升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的慢阻肺的患病率達8.2%,即目前我國約有4000萬慢阻肺患者。研究發現,空氣污染比較重與慢阻肺和患病率很有關系。PM2.5跟肺功能關系非常密切,PM2.5上升直接導致人體肺功能的下降。PM2.5的濃度每增加10微克每立方米,人體肺功能下降大約26毫升。
保肺先要防“三霾”
霧霾中最具危害性的無疑是PM2.5(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細顆粒物)。它能直接進入并黏附在人體上下呼吸道和肺泡組織中,引起鼻炎、支氣管炎等病。抵抗力較弱的人,在重污染環境中呆一兩天,可能就會引發或加重上呼吸道感染、哮喘、過敏等疾病。臨床發現,霧霾嚴重時,呼吸科病人會大幅增加。
煙霾主要包括煙草煙霧、廚房油煙、室內燒烤煙霧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煙草煙霧。除一手煙外,研究發現,二手煙中的顆粒物直徑小于2.5微米,僅為0.35~0.45微米,更容易進入肺泡和血液,從而威脅健康。對國人來說,煎炒烹炸或室內燒烤等中餐常用烹飪方式產生大量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強致癌物苯并芘的煙霧,容易造成的肺損傷。
心霾指的是偏執性格或壞情緒。情緒與抵抗力免疫力密切相關,積極樂觀的人,身體各系統運轉正常,能有效抵抗“外敵入侵”;反之,就會嚴重影響免疫功能。長期愛生悶氣的人也被稱為擁有“癌性格”。
煙花爆竹傷眼又傷肺
燃放煙花爆竹,還會讓肺很受傷。因為,煙花爆竹燃燒時會釋放出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各種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并產生大量煙塵顆粒。這些有毒有害物質短時間內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刺激人的眼睛、鼻子、咽喉和氣管支氣管黏膜。集中燃放煙花爆竹造成的空氣污染會誘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氣管炎、甚至肺炎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也會使支氣管哮喘患者的癥狀明顯加重;對于慢阻肺患者,是導致疾病急性加重和住院的重要風險因素。
霧霾真會“堵死”我們的肺嗎
霧霾顆粒對于人體的傷害并不是機械性地“堵死”肺泡,而是粘附于肺泡及小氣道表面,進而誘發炎癥,最終影響氣體交換或繼發其他病變。
霧霾里的PM2.5顆粒的確可以通過人體的鼻腔、咽喉下行到支氣管、細支氣管,再進入肺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些顆粒就會“堵死”肺泡,因為人體本身有防止肺部感染的自我保護機制。首先氣管和支氣管上皮都具有粘液纖毛,纖毛向喉部方向快速擺動,慢速回擺,可將粘液向喉部運送。纖毛上面的粘液分兩層,內層為溶膠,隨纖毛擺動而運動,外層為不吸水的凝膠,具有防止內層液體蒸發的作用,因而形成了對吸入異物和顆粒的屏障作用,粘著在氣道粘膜上的顆粒由粘液纖毛運送至咽部后被吞咽或咳出。另外,在肺部還廣泛分布著巨噬細胞,它具有超強的防御功能,能夠清除進入肺泡的顆粒——先將顆粒吞噬,再通過溶酶體酶將其分解清除。
在短期內,我們體內的保護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清除掉這些吸入的顆粒,但是長期反復大量地吸入,我們的纖毛系統就會遭到破壞,吞噬細胞的功能也會下降,從而導致對顆粒的清除能力下降,進而造成一些慢性損傷。這些損傷包括氣道的上皮細胞形成慢性炎癥、支氣管腺體增生、杯狀細胞在氣道分泌過多粘液等,最終導致呼吸障礙。
七招降低霧霾傷害:
第一招:
戴口罩可為阻擋有害顆粒物的吸入多設一道屏障,取下口罩后要等到里面干燥后再對折起來,以防呼吸的潮氣使口罩滋生細菌。
第二招:
戴帽子、穿長衣。頭發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強,戴帽子可緩解危害,避免過多皮膚裸露在外,可減少和有害空氣接觸的面積。
第三招:
外出短暫停留,平和呼吸,小步快走;不要騎自行車,避開交通擁擠的高峰期以及開車多的路段,避免吸入更多的化學成分;入室及時洗臉、漱口、清理鼻腔,去掉身上所附帶的污染殘留物。
第四招:
飲食方面,多喝水,加快體內的水分更新;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僅可以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還能夠潤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補腎。均衡飲食,保證營養攝入充足。
第五招:
霧霾天,老人、孩子、孕婦和患呼吸系統疾病的易感人群,應盡量減少外出;哮喘、冠心病患者若要外出需要隨身攜帶藥物。若霧霾刺激呼吸道產生咽喉不適、咳嗽、胸悶等癥狀持續不緩解,需到醫院就診。
第六招:
霧霾天時應停止戶外鍛煉,霧霾天氣晨練除了可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外,亦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尤其冬季,天氣寒冷可造成血管痙攣,出現血壓升高、心絞痛。
第七招:
霧霾天氣應盡量不要開窗,確實需要開窗透氣的話,應盡量避開早晚霧霾高峰時段,可以將窗戶打開一條縫通風,時間每次以半小時至一小時為宜。從開窗時間上來說,中午比較合適,因為這個時間的PM2.5濃度是一天中相對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