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張燕北
央行最新發布的2018年4月份金融統計數據顯示,4月新增存款5352億元。從存款結構看,當月新增的存款主要來自企業部門,住戶存款即居民存款則大降1.32萬億元,為歷史單月最大降幅。
居民存款降幅如此之大,引起市場廣泛關注。這個數據緣何下降?減少的錢又去了哪里?
4月份存款下降是“慣例”
從央行發布的統計數據來看,居民存款在4月出現今年以來的第一次下降。2018年以來的一季度,就是1-3月,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5.06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4.27萬億元。
分月份來看:
1月,人民幣存款增加3.86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8676億元;
2月,人民幣存款減少3011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2.87萬億元;
3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51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約增加5300億元。
基金君根據央行數據縱向比較居民存款的歷史同期數據發現,4月份存款下降似乎是個“慣例”:
2017年4月,人民幣存款增加2631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22萬億元;
2016年4月,人民幣存款增加8323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9296億元;
2015年4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8711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05萬億元;
2014年4月份,人民幣存款減少654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數額為1.23萬億元。
招商證券指出,居民戶存款下降1.32萬億基本符合季節性。4月份由于大量理財資金出表,重返理財形式,也會造成存款大量減少。為給季報數據添彩,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到期日方面一般設定在季度最后一天。這些到期后的理財資金,到了次月初,就轉換成了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又會繼續購買新的理財產品,居民存款數據因此波動。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商業銀行為了存款規模考核,通常會在季末拉來“幫忙資金”沖時點。在一季度末存款規模沖高后,下一季度即4月初這些資金會立即流出。
我國存款增速不斷放緩
盡管如此,居民存款增速下降已成既定事實。基金君將近8年4月份的數據對比下來看,除2015年與2016年減少額同比略微有所減少外,其它年份均逐年以一定比例遞增。
按照央行的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12月末,中國人民幣存款余額164.1萬億元左右,在這里面,住戶存款達到64萬億元,占比高達39%。
然而,以每個季度為節點,將近5年的金融機構存款存款增速做成圖表,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金融機構的各項存款余額同比增速呈下降趨勢,2016年以來甚至出現直線下降。
事實上,目前各項存款余額的同比增速已經降至197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17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3.51萬億元,同比少增1.36萬億元。截至今年3月末,各項存款余額同比增長8.7%,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6個百分點,較上年末下降了0.3個百分點。
就國內儲蓄率整體情況而言,在2010年最高接近50%,相比發達國家20-25%的儲蓄率和全球平均30%的儲蓄率而言已嚴重失衡。在2011后隨著投資的邊際收益率開始下降,投資增速和儲蓄開始下降,2015到2016年加速下降。
個人儲蓄存款降幅更為驚人。
數據顯示,四大行和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個人存款中的儲蓄存款余額在今年一季度均出現負增長,其中,定期儲蓄存款創下2016年有統計以來的新低。截至3月末,四大行個人定期儲蓄存款余額同比降幅超過7%,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同比下降8.2%。
24家公布了2017年一季度與2018年一季度存款余額環比增速數據的銀行中,增速放緩的銀行數量達到58.33%。2017年一季度,幾乎一半的銀行都能以超5%的速度補充存款,如今卻僅剩寥寥3家,即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與杭州銀行。
近日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也表示,從2010年以來,我國居民儲蓄率持續下降。從居民儲蓄增速來看,近些年來下降幅度較大。從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了2017年的7.7%,增速降至歷史最低值。
居民的錢都去哪兒了?
存款流失越來越嚴重,減少的錢去了哪里?主要流向有:
1、居民把錢從銀行存款轉移到理財
居民存款理財化趨勢明顯。 除互聯網理財規模持續上升外,銀行理財、貨幣基金等都在“分吃”居民銀行存款的“大蛋糕”。理財分析師認為,近兩年銀行存款利率太低,而與此同時貨幣基金、銀行理財之類的產品收益率卻在不斷走高,導致存款流失較快。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共有47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估計為28.88萬億。
盡管3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出現一年來首次下降,但仍處4.88%的高位。此外,當前,貨幣基金規模高達7萬多億元。貨幣基金寶寶類的理財產品收益也不錯。P2P網貸持續火爆,也搬走了部分居民存款。
2、樓市調控消耗儲蓄
部分銀行業內人士認為,今年居民儲蓄增長尤為困難,與房地產市場持續近一年的限購、限貸政策有關。
2016年末推出的“限購”、“限貸”政策下,銀行提高首付貸款比例,會使得購房家庭付出更多的首付款資金,甚至“限購”下無法從銀行融資而選擇全款買房。不少居民只能通過民間借貸購置房產,這都是地產上漲預期的結果,而這會消耗居民家庭大量的儲蓄存款,居民儲蓄由此被逐漸消耗。
銀行推出攬儲利器——結構性存款
存款流失嚴重,嚴監管下表外貸款回歸表內也促使各家商業銀行重新強調“存款立行”,將拉存款作為今年的頭等大事。
而為了完成存款指標,各家銀行不斷創新相關存款產品,除了上調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以外,調整大額存單產品組成、創新存款產品也成為銀行吸收存款的法寶,特別是結構性存款業務更是成為各家銀行力推的重點,其預期最高收益率也從3%上調到4%以上。
統計發現,與去年末不到7萬億的規模相比,今年一季度有超過1.8萬億的結構性存款流入銀行,平均每天有200億,季度規模增量創新高。
但是,結構性存款井噴之下也暗藏違規操作,部分銀行將結構性存款通過設置“假結構”變相“高息攬儲”。近日市場就有消息,部分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已被地方監管部門叫停。但該說法尚未得到監管證實。
據了解,當前激增的結構性存款中,存在一定規模的“假結構性存款”,相當于此前的表內理財產品換了一個新“馬甲”。近期,市場普遍預期結構性存款相關監管規定即將出臺,一旦監管細則落地,結構性存款的高速增長將有所回落。據預計,管理規則將在銷售流程、協議文本及投資者風險提示等方面將進一步作出明確指導,“假結構性存款”生存空間將受到擠壓,有利于銀行業進一步打破剛性兌付。
多數業內人士對于2018年存款回暖預期并不樂觀。在個人投資多元化背景下,銀行攬儲壓力可能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