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一個月后,格力集團52億收購長園集團的交易流產。而長園集團提前跌停更成了焦點,被股民質疑信息提前泄露。
被珠海國資委“叫停”收購;長園集團商譽余額54.76億,占總資產超1/4;公告發(fā)布前跌停被疑信息泄露
歷經一個月后,格力集團52億收購長園集團的交易流產。而長園集團提前跌停更成了焦點,被股民質疑信息提前泄露。
長園集團12日晚公告稱,由于珠海市國資委不同意格力集團報送的收購方案,格力集團決定終止本次要約收購。
在這則公告出來前,長園集團當日下午接近收盤時跌停;13日,長園跌勢繼續(xù),當日收盤下跌2.98%,報13.99元。
12日,在上交所e互動平臺上,有投資者提問:今天公司股票在沒有任何公告的情況下,下午突然放量跌停,是否有重大利空信息泄露,例如格力要約收購未獲珠海國資委審批。如是,請問公司的內控體系是否不健全,小股東的利益如何得到保證。長園集團對此沒有回應。
珠海國資委為何不同意此次收購是另一輿論焦點。記者注意到,這次原本要收購的長園集團,其賬面上已積累了大額商譽,占其總資產超1/4。這無疑是潛在的業(yè)績地雷。其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長園集團賬面上的商譽余額約54.76億元,占總資產的比例達26.66%,其中去年收購的湖南中鋰去年末的商譽賬面原值達13.25億元。
珠海市國資委不同意格力集團收購方案
長園集團本月12日晚發(fā)公告稱,由于珠海市國資委不同意格力集團報送的收購方案,格力集團決定終止本次要約收購。這距離長園集團公布此事約一個月。
5月11日,長園集團公告稱,因看好公司的未來發(fā)展前景,格力集團決定以要約方式收購公司部分股份,并從當日起停牌。16日,長園集團通過公告披露了要約收購的相關情況,稱格力集團擬以每股19.80元的價格,收購長園集團20%的股份,約2.65億股,本次收購所需資金總額約52.46億元。
不過公告同時提及,本次要約收購尚需通過珠海市國資委、廣東省國資委等相關監(jiān)管部門的審批及備案,該審批事項存在不確定性。
當日,長園集團還公告稱,收到了上交所對格力集團要約收購一事的問詢函,對此次要約收購的目的、資金來源、同業(yè)競爭以及收購失敗的風險四個方面進行了詢問。
5月18日,格力集團作出回復,稱此次要約收購不以謀求控制權為目的,集團資產規(guī)模龐大、資金實力雄厚,并對旗下格力電器與長園集團的業(yè)務進行了詳細說明,表示雙方具體產品及其適用行業(yè)、目標客戶均不同,未構成實質的同業(yè)競爭,并且提醒能否取得相關監(jiān)管部門的批準與備案尚無法確定。
公告前跌停被質疑“信息泄露”
格力集團對長園集團的要約收購未獲批的消息傳出后,長園股民表示“很受傷”。而最引人注目的是,12日晚間公告出來前長園集團的股票已“提前跌停”。12日下午開盤,長園股價突持續(xù)走低,最后半小時尾盤跌停,收盤報14.42元。13日,跌勢繼續(xù),當日收盤長園集團下跌2.98%,報13.99元。
這令部分股東懷疑“內幕交易”,格力集團終止要約收購的消息被提前泄露了嗎?數據顯示,當天賣出金額最大的營業(yè)部為國泰君安廣州人民中路營業(yè)部,賣出金額2.17億元,占當日成交總量的29%。
12日下午最后十幾分鐘交易時間,上交所e互動平臺上,有投資者提問:“今天公司股票在沒有任何公告的情況下,下午突然放量跌停,是否有重大利空信息泄露,例如格力要約收購未獲珠海國資委審批。如是,請問公司的內控體系是否不健全,小股東的利益如何得到保證。”截至目前,長園集團未作出回應。
“昨天上午加倉長園集團,下午直接跌停。”一位長園集團股民對此表示無奈。
收購被叫停背后,長園集團商譽超54億
公司官網資料顯示,長園集團成立于1986年,2002年12月在A股上市。在過去的介紹中,公司主要從事新材料的研發(fā)、生產與銷售。公開報道顯示,長園曾經是李嘉誠旗下長和投資的控股子公司,但長和投資在2014年前后逐步出售股權。
隨著長和投資的退出,長園的發(fā)展方向也有所改變,原有的業(yè)務外,公司開始通過參股收購方式布局“與電動汽車相關材料及其他功能材料”業(yè)務。2014年至2017年,公司圍繞電動汽車相關材料方面,相繼收購長園華盛、湖南中鋰,參股星源材質、沃特瑪等多家相關公司。2017年財報數據顯示,中鋰新材的商譽達13.25億元。
持續(xù)溢價收購之后,長園賬面上積累了大額的商譽。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公司商譽的賬面價值約54.76億元,占總資產的26.66%,占同期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75.98億元)的約72.07%,同比增長37.32%。財報稱,增長主要是收購中鋰新材和歐普菲所致。
有分析稱,商譽越大,一旦并購的公司業(yè)績不達預期,計提減值準備對利潤造成的沖擊就越大。
2017年財報數據顯示,因業(yè)績未達承諾目標,長園集團對長園和鷹、北京國電科源、武漢萬盛華3家公司計提了商譽減值準備合計約8508.97萬元,其中,計提數額最大的為長園和鷹(6583.78萬元)。2016年,長園集團以約18.8億元的價格收購了長園和鷹80%的股權,合并產生商譽約16.02億元。 新京報記者 江波
■ 相關新聞
格力集團收購長園曾被問詢是否導致同業(yè)競爭
事實上,對于格力集團收購長園集團,上交所曾發(fā)問詢函。其中之一是:是否存在同業(yè)競爭或者潛在的同業(yè)競爭。
格力集團對上交所問詢函回復稱,經與格力電器、長園集團進一步了解,雙方目前從事的主營業(yè)務中不存在實質的同業(yè)競爭。格力集團承諾,本公司及本公司控股/控制的上市公司以外的控股子公司不從事與長園集團主營業(yè)務構成實質性競爭的業(yè)務。
今年1月,格力集團在官網發(fā)布《格力集團開啟“二次創(chuàng)業(yè)”新征程》文章,稱明確了集團“一個核心,四大支柱”的發(fā)展戰(zhàn)略。所謂“一個核心、四大支柱”發(fā)展戰(zhàn)略,即以格力電器為核心的制造業(yè)和金融投資、建設投資、海島旅游、建筑安裝板塊等四大支柱。而長園集團專業(yè)從事電動汽車相關材料、智能工廠裝備、智能電網設備的研發(fā)、制造與服務。
格力電器和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對新能源汽車的“偏愛”眾所周知。2016年,格力電器曾斥資百億高溢價收購新能源汽車企業(yè)珠海銀隆,不過最終失利。其后,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個人參股珠海銀隆,一些有格力電器履歷的人員也加入珠海銀隆。有業(yè)內人士曾對新京報記者分析,“在格力電器已有相關領域布局的情況下,格力集團為什么不通過格力電器對長園集團進行收購呢?”
家電業(yè)分析師劉步塵認為,“當初傳出格力集團有意要約收購長園集團就有相關擔憂發(fā)生,因為格力集團希望收購的長園集團,在業(yè)務層面與格力集團子公司格力電器布局有很大的重疊,很容易發(fā)生同業(yè)競爭。珠海市國資委不批準該收購,可能正是出于該考慮。”
此外,國家對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正在退坡。今年2月,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發(fā)布《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新方案。根據新方案,純電動車續(xù)航150-300公里車型補貼分別下調20%-50%不等,低于150公里續(xù)航的車型將不再享有補貼;續(xù)航里程300-4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車型,補貼分別上調2%-14%不等。
該通知從2018年2月12日起實施,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為過渡期。
長園集團在去年年報中曾稱,在國家電動汽車產業(yè)長期發(fā)展向好下,本應有更好增長的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產品,由于受到國家產業(yè)政策階段性調整的影響,加之下游電池客戶成本壓力作用下,相關業(yè)務營業(yè)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24%。 新京報記者 陳維城
編輯: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