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獨特的企業氣質,由多種元素融合而成,其中自然少不了董事長俞章法。俞章法深知“如何更好地服務用戶”,他說:“一個好的企業,要有核心技術、核心產品、產業經營,再錦上添花加一些資本運營。核心技術是關鍵,沒有核心技術,何談中國制造?”
就擁有完全自主的核心技術能力而言,它其實更像一家新經濟企業;它看似謹慎小心,不求做大只求做強,卻已快速成長為國內特種機器人的絕對龍頭;它的“主機為入口,服務來賺錢”模式,也頗有新經濟企業的風范。
中信重工這種獨特的企業氣質,由多種元素融合而成,其中自然少不了董事長俞章法。工程技術出身,又負責銷售多年,俞章法深知“如何更好地服務用戶”:“一個好的企業,要有核心技術、核心產品、產業經營,再錦上添花加一些資本運營。核心技術是關鍵,沒有核心技術,何談中國制造?”
作為共和國長子,中信重工見證著中國工業發展歷程,參與了一系列重大工程,積累了寶貴的技術儲備和精神財富。如今,這些已成為中信重工邁步向前的堅實基礎。隨著“傳統動能+新動能”雙輪驅動戰略全面展開,中信重工這塊“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煥發出新亮彩。
特種機器人業務全面爆發
“今年以來,我們的特種機器人業務就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幾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11點。”俞章法興奮地告訴記者,這距離中信重工正式涉足機器人領域也就兩年時間。
銷量爆發源于精準的眼光。中信重工詳細分析過機器人產業的戰略格局,最終選定特種機器人作為主攻方向。“工業機器人已經被ABB、庫卡等四大巨頭牢牢把控,消費機器人更適合擅長ToC的公司,唯有特種機器人,是中信重工最熟悉、最擅長的,也是最有發展潛力的。”
特種機器人的作用就是在不適合人類工作的環境中,例如礦山、消防、反恐等領域,代替人工勞動。這些領域的操作環境極為復雜,又都對安全有著極高的要求,一般企業根本無從下手,可對于已經服務這些領域超過一個甲子的中信重工來說,只是水到渠成。
最先爆發的是消防領域。截至目前,中信重工的消防機器人已經列裝了20多個城市的消防部隊,得到了消防官兵的一致好評。為了滿足需求,公司更是不斷迭代創新,根據不同場景進行改進。
“消防機器人不就是噴水滅火么?升級是為了噴水更多、壓力更大嗎?”記者的疑問令俞章法哈哈大笑。在俞章法看來,消防可是大課題,平時城市中的消防部隊只是一部分,大量的工礦需要更加專業的消防設施,例如石油、煉化,甚至釀酒企業都需要按照相關要求,配備與儲量、產量相適應的消防隊伍,過去是靠人,現在要靠消防機器人。“我們正在與相關部門協商,制定消防機器人的配備標準。”
粗略估算現有的石油、煉化、輸送、釀酒,以及文物保護的消防需求,僅消防機器人一項的市場空間就將超過百億元。
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中信重工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今年7月,其負責機器人業務的開誠公司剛剛獲評“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稱號。在近期發布的2018中國機器人產業分析報告中,開誠公司獲評中國特種機器人產業代表企業、消防機器人領域的龍頭企業。
俞章法表示,消防機器人只是中信重工特種機器人的一個切入點,憑借著對特殊工況的了如指掌、對核心技術的精益求精,巡檢機器人、偵測機器人等產品已開始出貨,填補市場空白。如公司為神華研制的巡檢機器人,一臺可以替代6名巡檢員,不僅更加安全,還為客戶節約了成本。
“巡檢、偵測領域的需求同樣很大。上半年消防機器人需求太多,我們暫時沒有精力多面發力。不過,我們已經在擴建位于唐山的生產基地,盡快滿足市場的爆發式需求。”俞章法告訴記者。
思維轉換帶來產業的變革
新動能爆發,傳統主業也在煥發活力。過去,中信重工是賣定制化主機,附帶提供后續保修,即備件和服務是銷售的補充。如今,中信重工提供方案設計、產品制造、安裝、服務,再到維保的一整套解決方案,主機只是拳頭產品,核心競爭力是令用戶無憂的優質服務。中信重工的身份從賣產品到提供服務,甚至從“總包”變成了“運營”。
“思維的轉換,帶來的是整個產業變革。”俞章法向記者舉例解釋了“變化”的邏輯:假如淡水河谷一個鐵精粉礦一年的備件消耗是10套,總價為1億元,按照過去做法,公司按照一套1000萬的價格把備件賣給它,每套成本必須控制在900萬,10套的利潤空間也就1000萬。變換運營策略后,結果就大不相同了。中信重工會與淡水河谷簽訂備件承包合同,一年同樣一個億,所有問題全都包掉。如此一來,中信重工就會提供更好的產品,比如成本為2000萬元一套的備件,因為質量好,這種備件一年只需要4套就夠了,中信重工因此增加了1000萬的利潤空間。
而對于客戶來說,同樣的成本付出,帶來的是停機次數的大幅降低和運轉效率的大幅提升。一座年產千萬噸級鐵精粉的大型礦企,運轉效率提升1個百分點,帶來的收益是巨大的。
聽完俞章法的生動講解,記者恍然大悟:這不就是典型的新經濟模式嗎?
邏輯講起來容易,但做到并不簡單,畢竟總承包意味著對所有相關費用負責,如果沒有“金剛鉆”,很有可能連原本1000萬的利潤都賺不到。這時,中信重工的“三大武器”派上了用場。首先,中信重工擁有世界一流技術的主機產品,客戶不會因為主機而放棄中信重工的產品。據悉,中信重工內部有著明確要求,主機設備不需要刻意壓縮成本,可以不掙錢,但一定要提供最好的產品。
其次,中信重工有大數據的支持。這些礦企都是中信重工服務多年的客戶,對于它們的運行情況、癢點痛點,中信重工一清二楚。俞章法坦言,“沒有足夠的數據積累,我們不敢包。”
最后,中信重工正在建立覆蓋主要客戶的備件維保服務基地,能夠提供最快的響應速度、最完善的備件體系,讓客戶用得安心、放心。
在中信重工工作了近三十年,俞章法知道激發新動能的重要作用,更明白驅動傳統動能的核心要義。
“做企業不能浮躁,總想著別人的生意好做,其實,只有自己的傳統動能做好了,才有可能轉型升級。我們很執著,總想著做優做精做強,然后才是做大。追求規模不是中信重工的風格,這是中信重工踐行‘工匠精神’的點點滴滴。”俞章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