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瑪上市遇挫 傳統電動車迎智能化大考
面對智能出行時代的到來,電動車行業的傳統產品還能走多遠?近日,曾是電動車“一哥”的愛瑪上市再次遇挫,雅迪也從2018年就刻意減產。與傳統品牌不同的是,隨著5G技術的應用,智能化成為電動自行車討論的熱點。Pilot·派倫特、小牛和鯊灣等品牌推出智能化產品,不斷蠶食傳統電動自行車企業的市場。業內人士認為,在電動車日趨智能化的時代,傳統電動車雖然仍有品牌優勢,但是在智能化、時尚化、個性化等方面尚顯乏力,亟待補短板。
傳統品牌乏力
近日,曾是電動車“一哥”的愛瑪上市再次遇挫。證監會發布公告稱,鑒于愛瑪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第十八屆發審委2019年第187次發審委會議對上述公司發行申報文件的審核。
“此次止步主要是愛瑪遭遇知識產權糾紛。”業內人士表示。近日有媒體報道,浙江沃趣牛??萍加邢薰緦郜數裙驹V至杭州中院,案由為“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 涉嫌侵權產品為愛瑪的in麥車型,涉訴金額約3000萬元。
更早進入資本市場的雅迪業績也有所低迷。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雅迪收入40.75億元,同比下滑11.09%;凈利潤僅為1.8億元,同比下滑7.58%。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雅迪控股董事局主席董經貴表示,對于電動兩輪車行業來說,上半年銷量下滑是好事。在“新國標”正式實施以前,市場是極度恐慌的,消費者擔心買來的車不能上路,經銷商也怕手上壓貨,所以雅迪從2018年就刻意減產。
上海鳳凰自行車有限公司總裁王朝陽認為,當前,平衡車、滑板車、助力車等新產品成為市場新趨勢,消費者對產品功能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企業要滿足消費者需求、努力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電動兩輪車仍維持每年約3000萬輛的銷量,雅迪、愛瑪等大品牌占據市場主要份額。小品牌走低端路線,深入鄉鎮也能賺得盆滿缽滿、彼此“相安無事”,但這也限制了電動兩輪車市場的發展,尤其是雅迪和愛瑪作為市場的領軍者,在技術革新層面沒有什么大的突破。
新勢力崛起
雖然傳統電動車品牌日子不好過,但新興電動車品牌卻在不斷崛起,新技術、新材料開始廣泛應用,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涌現。11月初,錢江公司旗下高端電動車品牌東動電動車品牌兩款產品:Bo和Go在意大利米蘭展亮相。Bo采用1200W大功率電機,均速為20km/h的情況下續航高達120km。
不僅如此,隨著電動車新國標的實施,電動車行業加速洗牌,無資質無實力的品牌逐步退出,同時給新產品足夠的空間來施展拳腳。
9月,Pilot·派倫特推出了系列車型,除采用當今世界最先進的CQ-EPC工藝、一體式鋁合金車身,Pilot·派倫特整車搭載CBS剎車系統、獨立懸掛減震、騰訊ANCI智能系統、PACK工藝電池,體現了新國標時代電動車智能化水平。在營銷層面,派倫特在新品發布會上正式宣布全面開啟線上+線下并行的新零售生態。
智能化不斷提升,產品也更加高端。鯊灣科技正式發布藍鯊Robor產品,該產品配合一塊10英寸全彩高清觸控屏和基于安卓底層開發的ArkRide OS,可以實現語音行車伴侶Lisa、車載智能導航、音樂播放、行車記錄和整車OTA升級等功能;同時整車遍布73枚傳感器,可以主動判斷行車狀態,從而提供智能輔助。這樣的產品自然價格不菲,藍鯊Robor定價為9988元,簡配版藍鯊Robor lite定價6988元。
行業痛點待解
在新舊勢力角逐過程中,傳統電動自行車企業弊端更加展現出來。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劉素文介紹,電動自行車目前年均產量超過3000萬輛,年產值超過千億元。
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由于電動自行車行業高速發展,行業發展產品同質化嚴重,規模較大的以及具有自己知識產權的企業,紛紛使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所以出現了眾多糾紛。
天眼查數據顯示,愛瑪涉及司法風險達104條,其中包括多起涉嫌商標、外觀專利等內容。近幾年,涉及愛瑪的法律訴訟案件中,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件有5起,侵害商標專用權糾紛的案件有2起。2018年訴訟案件達16起,為近五年來最多的一年。
此外,愛瑪在產品質量層面也有待提高。8月28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電動自行車類商品質量抽查檢驗結果公示》,抽檢結果顯示,北京市場銷售的電動自行車共有36批次產品存在各種不合格問題,其中,天津愛瑪車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5批次電動自行車存在不合格問題,包括最高車速、整車質量、腳踏行駛能力、反射器和鳴號裝置、欠壓、過流保護功能等問題。2017年、2018年,由于設計缺陷、標識缺陷等產品質量問題,愛瑪曾多次召回產品。
安全問題也是電動車行業多年存在的問題。數據顯示,我國因電動自行車引起的火災高達2000起,起火原因多為充電引起。除火災外,交通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統計顯示,2018年浙江省交通事故中,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死亡和受傷人數分別占總人數的34.17和47.78%。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電動自行車相對于汽車出行效率高、資源占用少,應該是未來的主流出行方式,但目前存在的安全問題嚴重,需要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進行防范,傳統企業需要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