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走讀浙江、研學紹興”暨中國研學旅行報告紹興發布研討活動上,由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行業首份報告——《中國研學旅行藍皮書(2021)》,以及行業首個研學旅行建設標準——《紹興研學旅行標準》,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從大禹治水到臥薪嘗膽,從三味書屋到革命先聲,從歷史文化名城到東亞文化之都……積淀千年的歷史記憶,已滲透在紹興古城的一街一景、一角一隅之中。如何更好地傳承城市文脈,讓其精神內核在新時代“流動”起來?研學旅行所承載的意義,正開始被寄予厚望。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紹興要將研學旅行作為城市品牌和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標識來打造。” 紹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何俊杰表示,面向打造“中國最佳研學旅行目的地城市”的目標,紹興正踏著歷史的腳印,承載著發展的期許,讓研學旅行成為文旅融合的“鎏金寶藏”。
從“跟著課本游紹興”開始領跑 “紹興經驗”彰顯力量
“這里是百草園,翻開你們手中的‘魯迅故里闖關圖’,‘摘覆盆子刺破了手’需倒退三步;‘想看五猖會被父親留在家里背書’則要回到原點哦。”在魯迅故里,數十位小學生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沉浸式”地走進了魯迅的童年世界。
“通過研學活動,你會觸摸到一個與課本中不一樣的‘魯迅’。”魯迅故里負責人介紹,學生可以在百草園、三味書屋、風情園等實景中看社戲、賞年俗,也可以穿上長衫,戴上瓜皮帽,體驗別具一格的‘三味早讀’課。今年,景區還新增了“紅色記憶——魯迅與共產黨人”研學教育欄目,讓學生在重溫歷史中厚植家國情懷。
事實上,從2003年開始,紹興就率先推出了6條研學旅行線路。其中,三味書屋-魯迅故里景區被評選為首批20家“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之一。可以說,國內最初的研學游,正是得益于紹興的文化品牌“跟著課本游紹興”而逐漸生發。“對于許多學生而言,魯迅的文章是較為晦澀難懂的。不過,當書本里的情節在實景中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生動載體,讓他們仿佛‘穿越’到那個年代,這一課或許就能讓他們終生難忘。”何俊杰說。
無疑,打開研學之門,紹興逐漸找到了“詩和遠方”。反過來,研學游也如同“磁石”,吸引更多游客涌入——去年,紹興發布了“走進課堂”魯迅研學之旅、“文脈千年”唐詩之路研學之旅、“翰墨飄香”書法研學之旅等10條研學旅行線路,涵蓋全市各區縣內的著名景點。2019年以來,紹興全市29家基地(營地)接待研學人次61.38萬,2021年1到5月實現營業收入12274萬元。2020年,魯迅故里、蘭亭、東方山水樂園被浙江文化和旅游總評榜授予“十佳研學旅游目的地”稱號。
從研學旅游到研學旅行 紹興為行業首創標準
放眼國內的研學旅行市場,其壯大發展還需進一步的科學指導——如學校和家長最擔心的安全問題、制約需求釋放的“經費”及籌資機制,如何把研學旅行區別于其他旅行的“課程化”做好,怎么解決人才短缺、基地(營地)供給不足等命題,都需要行業集智集力,將研學旅行納入一條科學規范的發展道路。
“此前,國內的研學游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且僅僅停留在‘游’上,忽略了研學本身的價值與當代意義。這幾年,研學旅行的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內容都有了新需求和新趨勢。”在何俊杰看來,紹興將“跟著課本游紹興”升級為“跟著書本去旅行”,意味著研學游的對象群體從學生拓展到全年齡段,這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現實踐行;而從“研學旅游”向“研學旅行”的升級,意味著這段旅程并不再停留于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旅游”,而是回歸“感知”和“體驗”,讓游客在輕松、愉悅的旅程中獲得心靈滋養。
記者注意到,何俊杰所說的“升級”,在本次發布的《紹興研學旅行標準》中都能找到印證。比如,“紹興標準”基于最新的發展規律,在重要概念上進行了突破:研學旅行不再局限于中小學生,而適用于更廣泛的群體和市場。同時,該標準強調研學旅行產品是核心要素,克服研學游定義概念模糊、產品缺少標準化等問題,豐富形成了由研學主題、研學活動、線路設計以及配套《研學旅行手冊》的產品體系。
此外,“紹興標準”還以基地、營地建設標準和村鎮建設標準兩項來規范場所方,全面規范研學旅行市場中的服務主體,這在行業內具有首創性。同時,引入了分級評價體系以及可量化的數據指標,為中國研學旅行的規范發展提供經驗積累和路徑參考。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紹興實踐”潛力無限
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發展的“助推器”。如今,循著古城的歷史肌理,紹興正不斷推動研學旅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領著中國城市研學發展的風尚。
“鄉愁是一種情感的家園,一種心靈的依靠,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方式。而研學旅行正是人們找到心靈的寄托,找到一種改造生活的力量。” 在浙江大學教授、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王杰看來,紹興是中國文化的一座高峰,從古至今都有著濃郁的鄉愁,研學游資源得天獨厚。“為了彰顯研學游的力量,紹興做了很多工作,這無疑是一條文化創新性發展之路。”
文旅融合,融在古風遺韻,更融在時代風華。“每座城市都要解碼,要挖掘這座城市背后深厚的文脈、文化,用串聯的方式轉化為可看、可聽、可體驗的項目或產品并提供給游客,這些實際上都屬于研學旅行的范疇。” 在何俊杰看來,紹興浸潤千年的城市文脈,正在浙東運河文化帶、唐詩之路文化帶、古越文明文化帶三條文化帶中開始復蘇、流轉。而這三條文化帶所形成的π形結構,也意味著紹興文化資源的轉化、創新充滿無限的可能。
毋庸置疑,研學旅行已經成為了紹興文旅融合的最佳結合點,也將為文化進一步推動旅游發展提供實踐路徑。未來,紹興還將以省內和周邊的大中小學生、親子家庭及企事業單位為重點,面向國際市場,全力打造“中國研學旅行最佳目的地”。同時,推出具有紹興特色的研學旅行線路和精品課程、承辦中國研學旅行大會等,實現精準化營銷;充分整合市場資源,打造全方位的“數字紹興研學平臺”,在研學領域持續呈現富有標識度、美譽度、影響力的紹興實踐。
(石慧 徐瀟青 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