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多月前,杭州亞運村官宣竣工。作為最大的非競賽場館,屆時,這里將是運動員、體育技術官員以及媒體記者生活、交流、休閑的立體空間。
“綠色、智能、節儉、文明”是本屆賽會的辦賽方針。在綠色方面,亞運村經過一系列的努力與創新,取得了不小的建設成果。就連腳下的道路都大有乾坤,為了弄清楚其中的奧秘,近日,記者提前走進“村子”,給大家揭開這層面紗。
從地理位置上看,杭州亞運村位于錢塘江南岸的錢江世紀城北部,與錢江新城二期隔江相望。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113公頃,賽時總建筑面積241萬平方米,由運動員村、技術官員村、媒體村、國際區和公共區組成。
2020年5月,杭州亞運村被授予“國家綠色生態城區二星級設計規劃標識”。目前,“村子
”中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占比達到100%,三星級綠色建筑占比超過50%,高星級綠色建筑示范面積超200多萬平方米。
以媒體村為例,杭州亞運村建設有限公司的綠色生態管理團隊根據市亞運村建設指揮部辦公室編制的《綠色生態城區專項規劃》,在媒體村的招標、設計、施工等各個環節,對綠色建筑、健康建筑、BIM應用、海綿城市等內容進行了高標準設計和高質量建設管控。
走入其中,“綠色”是最常見的顏色,碧綠的草坪、蒼翠的樹木、幽靜的小路,各種元素交替組合,讓移步易景成為現實,但驚喜遠不止這些。
環顧下來,你就會發現,偌大的媒體村沒有一個窨井蓋。這是怎么一回事?媒體村建設項目部景觀主管朱偉光替記者解開了這個疑惑,“我們采用的是彩色透水混凝土材質,雨水落下后,能夠被引導進入回收池,將雨水凈化并且儲存起來,后續既能滿足日常綠化帶的灌溉,還可以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問題。”
亞運會媒體村海綿城市建設類別豐富,包含公園、學校、市政道路和住宅區,共打造低勢綠地9300平方米,生態樹池約700平方米,旱溪約280平方米,綠色屋頂約4300平方米,透水混凝土路面約6500平方米,初期雨水控制設施約100立方米,雨水調蓄池約800立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亞運村還在國際公共區設置了一個空中慢行跑道,與地面慢行跑道共同形成慢行環線,屆時可讓住客及之后的市民享受到“飛一般的感覺”。曲折的空中廊道與地面慢行步道結合,形成一條環形慢跑帶,串聯起室內外場地,從地面到屋頂帶給人們不同維度、不同視覺氛圍的體驗。
與以往很多一次性大型賽會場館不同,杭州亞運村的全部場館在亞運會閉幕后都將作為住宅、健身中心等民用設施繼續使用,為周邊居民提供豐富且有活力的開放空間,成為新的運動社交場所。
(記者 周雨菲 攝影 邱仁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