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光明網和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光明日報文藝部等78家單位一起,成立了中國文藝評論傳播聯盟,為文藝評論的傳播盡一份力。光明日報是文藝界的老朋友。60多年前開始,光明日報就是文學家、藝術家的創作園地,同時也是文藝評論家的主要陣地。即便是在很多媒體關張的那個特殊年代,光明日報面向文藝界的《東風》副刊依然在辦。光明日報與文藝界的聯系,就這樣延續到了今天。今天到了網絡時代,光明網在網絡空間承接了這份與文藝界的情誼。
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中,光明網最早開設了文藝評論頻道,不僅刊發光明日報的重磅文藝評論,而且團結了一支高水平的文藝評論作者隊伍,創作了大量的原創文藝評論。更重要的是,發揮了平臺作用,在促進網絡文藝評論蓬勃發展的機制、體制建設上,做了一些新的嘗試。
去年,為落實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精神,光明網和中國文明網一起,開設了“文藝名家講故事”節目,這是一套創新的文藝評論節目,請來了閻肅、劉蘭芳、柳建華、奚美娟等文藝名家,講述自己的創作歷程,點評自己的創作生涯。閻肅老先生在這個節目里留下了他最后的生命之歌。現在,這套節目正同時在央視播出。
2016年10月,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與光明網開展了戰略合作,共同致力于加強網絡陣地建設、拓展文藝評論傳播空間、培育過硬評論隊伍。一年來,成功推出了融媒體專欄“網絡文藝觀察”、直播訪談“網絡文藝V沙龍”,并于今年5月召開了“網絡文藝發展與新型智庫建設”研討會,成立了網絡文藝智庫專家委員會,推動網絡文藝健康可持續發展。
2016年以來,光明網攜手國家藝術基金,用最具網感的形式,目前已經報道了《沙灣往事》《八女投江》《北京法源寺》在內的20余部大型舞臺劇和12場美術、書法、攝影、工藝美術青年創作人才作品全國巡展,采訪了近百位劇目主創人員及青年藝術家,將一批優秀的文藝作品呈現到網友面前。
今年8月,光明網和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新聞出版廣電局一起,舉辦了“中國網絡文學+高峰論壇”,在回顧網絡文學20年發展歷程的同時,緊緊抓住網絡文學IP這個牛鼻子,團結了一大批網絡文學下游領域的主要企業和領軍人物。
當下,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極大地改變著網絡傳播的形式、渠道、人群,乃至內容,因此,做好文藝評論,應認真考慮新媒體語境下的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文藝評論要跟上新媒體傳播環境和受眾的急劇變化。今天,最大多數的受眾在互聯網上,文藝作品的最主要載體不再是紙張,也不是聚光燈下的舞臺,而是電腦和手機。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只通過移動互聯網獲取信息的時候,當VR、AR、AI、彈幕、跟帖成為文藝評論的新載體時,必須思考,傳統的文藝評論是否還能夠有效傳播。
第二,對文藝評論的評價要考慮新媒體的語境。這些年,其實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概念已經越來越模糊;媒介融合、技術迭代,使得網絡文藝作品形成了超強的生產能力和資本、市場、產品聯動能力,跨越非主流邊界,全面滲透到大眾流行文化中。當網劇超越電視劇,當網絡小說成為電影電視爭奪的熱門IP,也要思考文藝評論能依托新媒體做些什么、創造些什么?前幾天,浙江大學出臺新規定,將10萬+的網文當作一類學術論文看待。我想,這揭示了學術新標準正在形成,很可能影響到文藝評論領域中來。
第三,要為網絡時代的文藝評論營造有傳播力、影響力的新平臺。時代呼喚優質的文藝評論,優質的文藝評論作品呼喚優質的傳播平臺。光明網這幾年來致力于建設有強大傳播力、影響力的網絡平臺,取得了一些成績。目前,光明網在點擊量、訪問人數上,排名全球80名左右,在國內體制內網站中處在最前列的位置。作為文藝界的老朋友,作為文藝評論的新陣地,光明網有責任在中國文藝評論傳播聯盟的統領下,為廣大的文藝評論工作者提供技術支持與平臺支撐,成為優質文藝評論作品的擴音器、放大器。
預祝中國文藝評論傳播聯盟在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的率領下,旗開得勝,占領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文藝評論輿論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