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講到了科技扶貧的小故事——在偏遠山區,農村科技特派員用以豆換豆的方法,幫助提高改善土豆品種,產量增加了4倍;用以羊換羊的方法,提高養黑羊的產量,一年能下四個崽,而過去只是一個;黑羊得了包蟲病,科技特派員不僅給羊吃藥,還給狗吃藥,因為狗是病原。
數字和事實最能說明問題——科技特派員幫助農民提高了作物產量和牲畜繁殖率,幫助農民找到了牲畜的病因,并且從源頭上徹底治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取得如此成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指導思想的切實貫徹落實,推出諸多瞄準貧困“病根”的舉措,各種人財物的高效調配、協作等等。這當中,科技的力量、科技工作者發揮的作用顯然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也是一樣。正因此,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造血式扶貧”,成為中央對扶貧工作的重要要求和人們的共識。
脫貧攻堅領域的“漁”是什么?科技無疑是答案之一。事實上,科技扶貧作為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30多年來已然碩果累累——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貧困地區,圍繞解決貧困群眾溫飽問題,瞄準地方特色主導產業,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成功創造了不少科技扶貧經驗,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
時下,我國的扶貧脫貧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這對相關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戰,不僅不能松懈、偷懶,反而要比之前更咬緊牙關、更努力創新、更科學部署、更周密落實。應該正視的是,在一些貧困地區,科學知識、科技人才、科技資源仍比較匱乏,科技扶貧任重而道遠。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帶來了自己的扶貧故事和經驗:作為一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郭素萍代表稱,磨破了嘴皮子去講,村民才勉強接受了“蘋果套袋技術”,但她堅信“掌握一門技術,是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關鍵因素之一”,呼吁加強林果技術推廣隊伍建設;作為一個地道農民,李素環代表給1400多名瓜農、菜農建了9個微信群,隨時回答他們遇到的難題……這些分享和呼吁,既道出了現實難題,也提供了解題的思路,比如,如何激勵科技工作者扎根貧困地區的積極性?一些地方讓科技特派員從增收中提取收益的做法是否可以推廣?如何利用互聯網平臺宣傳普及推廣科學養殖種植常識和技術?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黨的莊嚴承諾。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是扶貧的目標和任務。兌現承諾、實現目標,科技扶貧大有可為,也必須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