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GDP增長6.8% 連續12個季度平穩增長
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對表”
“上半年國民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7月16日上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這樣概括2018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據介紹,2018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418961億元,同比增長6.8%。
“這已經是連續12個季度經濟增速保持在6.7%~6.9%之間,可以說經濟運行已進入非常平穩的軌道。”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評價稱,考慮到上半年異常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取得這一成績殊為不易。
更引人關注的是,一些具體指標也呈現改善的態勢。具體來看,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6.0%,其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8.4%,制造業投資增長6.8%。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7.9%;進出口相抵,順差9013億元,比上年同期收窄26.7%。
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重要指標有所改善
數據顯示,上半年GDP增長速度6.8%,其中一季度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連續12個季度穩定運行在6.7%~6.9%的中高速區間。分產業看,第三產業增長速度較快,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繼續提高,達到了54.3%,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提升,今年上半年是60.5%,比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說明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壓艙石的作用在繼續鞏固。
在事關民生的就業指標上,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3個月都低于5%,5、6月這一數據為4.8%,這是2016年國家統計局建立全國勞動力月度調查制度以來的最低水平。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7%。
從價格指標來看,居民消費價格CPI上半年上漲2%,呈現溫和上漲的態勢,市場供求關系基本平衡。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上漲3.9%,漲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7個百分點。毛盛勇認為,3.9%左右的PPI水平還是比較合理的,一方面能夠保證工業企業利潤保持比較合理的增長速度,同時也有利于減輕對下游產品的成本傳導壓力。
姚景源指出,從宏觀經濟的四大主要指標——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國際收支狀況來看,上半年中國經濟在平穩運行中,也呈現出機構優化升級的明顯效果。
以就業為例。上半年全國實現新增就業752萬人,完成全年新增就業目標1100萬人的66.8%。“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姚景源指出,“這幾個主要指標的變化,以及相互之間的關聯,都說明上半年經濟運行的結構正在優化升級。”
新舊動能轉換 向高質量發展“對表”
除了宏觀經濟指標的變化,一些反映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數據也引人關注。
今年上半年,全國日均新登記市場主體1.81萬戶。從新供給來看,代表技術進步、轉型升級和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相關產業和產品增長是比較快的,比如工業領域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增長11.6%、9.2%和8.7%,明顯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
“從新需求、新消費來看,服務消費在加快增長,旅游、健康、養老、教育、文化增長比較快,實物消費里升級類的商品增長也比較快,像智能家電、工業機器人都保持比較快的增長。”毛盛勇介紹,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8.5%,比上年同期提高14.2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制造業投資也呈現改善的趨勢。
數據還顯示,今年上半年清潔能源消費在整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同比下降3.2%,降幅高于3.0%的預期目標。此外,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6%,和一季度持平,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按人均計算,快于人均GDP的增長速度;企業利潤保持比較快的增長,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6.5%,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利潤增長9%。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投資、消費、進出口、CPI、PPI等宏觀經濟指標的表現,證明中國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韌性,而這種韌性正是今后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
潘建成認為,中國經濟到了與高質量發展“對表”的關鍵時刻,不僅要保持物價、就業、經濟增速等指標的平穩,還要推動消費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而且,應該以更加全面、準確的視角來觀察、理解這類新動能。以消費為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向是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主要指標,但隨著服務消費的逐漸增多,這一指標也顯露出其局限性。
“不要認為我們憑借當前的新動能就可以高枕無憂,遠遠沒到這個時候。”在他看來,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還迫切需要加快新動能增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