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止“炒房租”,不妨探索供給、收益新思路
新京報制圖/鄭新洽
■ 一周熱評
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租購并舉成為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重要舉措。在此背景下,加快租賃市場的發展迫在眉睫。尤其在我國一線城市,房價之高令人望而生畏,租金的穩定對于人們“住有所居”“安居樂業”起著重要的作用。
然而,就在我國大力發展租賃市場之時,一線城市房租也正在快速上漲,這給大城市生活的人們帶來了切膚之痛,“租不起”的殘酷現實正在打碎年輕人的“奮斗夢”。
租金過快上漲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失衡,租賃市場的供給量不足以滿足高房價下不斷催生的租房需求。同時,也有聲音將矛頭指向長租公寓爭搶房源從而推高房價,而長租公寓的背后正是機構介入租賃市場,“逐利”的資本和“熱錢”正在吞噬著剛需的租房客。
雖然,目前企業運營的長租公寓所占租賃市場房源的比例并不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租賃企業正在改變著租房市場的房源供給結構。而且,租賃企業目前尚處于不盈利甚至虧損的局面,企業跑馬圈地是為了搶奪市場占有率,資本的瘋狂涌入是為了日后更高的回報,這就加深了人們對于租金上漲的憂慮。
對我國現階段的租賃市場而言,一方面,房租上漲帶來的切膚之痛,超出中低端收入者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機構加入租賃市場還處于“虧損”的階段,不能滿足規模化擴張需求。
因此,我國租房市場應該在供給側進行頂層設計,加大多樣化產品的供應,政府、企業、業主三方形成市場供給主體,從而滿足低中高端收入群體的需求。
值得期待的是,北京嘗試將集體建設用地用于集體租賃住房,這有助于從源頭上降低租賃住房的成本。同時,北京推出了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將通過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或改造部分閑置廠房、商場、寫字樓來為用工單位提供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以此來解決城市運行和服務保障行業務工人員住宿問題。在低價房源急缺的情況下,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應加大供給量和供應速度。業內人士也建議,一線城市還應同步加大公租房和廉租房的供應力度,適當放寬申請條件,以滿足低收入者和產業人才的居住需求。
一些新的探索也值得關注。比如,還可在土地供應結構上,租賃型住房用地和商品房用地在土地價格上應當予以區分。目前,上海已經推出了專門用于租賃住房的租賃用地,且租賃用地價格大幅度低于商品房用地,初步先由國企持有運營,建成后將對高端人才予以重點保障。未來,這些低價的租賃用地可以引入市場化的開發和運營主體,保證一定收益的基礎上,政府可以根據市場情況設置指導價格,這樣對租金將起到有效的平抑作用。
從市場化運營來講,越來越多的機構介入租房市場,應針對不同租戶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公寓產品,既有針對中低收入者的合租房,也有針對中高收入者的高端公寓,可以交給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進行支配;同時,企業也應主動探索多元化的盈利途徑,而不是單一的“收取差價”,延續“二房東”的模式。目前,上海地產集團的租賃運營品牌城方率先提出了“以消費換租金”的運營思路,探索以社區消費為內容的盈利模式,包括文化娛樂、生鮮便利、康養健康、社區食堂等,值得企業借鑒和探索。
應當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租賃市場尚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應該堅持多重供給的思路,通過政府和企業雙方的合力,不能完全交給市場任由資本侵蝕租客,也不能完全交由政府從而忽視市場和企業的力量。
新京報記者 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