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最老擦鞋匠 不為掙錢只為聊天
▲半天下來,徐婆婆擦鞋只有十二元的收入。
記者說給她拍個照,徐婆婆說她要整理整理衣服。
徐婆婆每天早出晚歸擦鞋,閑暇時織毛線帽。
渝中區青年路,街邊的3個擦鞋攤位,一位白發老太太很引人注目。
她叫徐治培,被人稱為解放碑“最老擦鞋匠”,如今已年過八旬的她仍然閑不下來。她說,看不懂電視,不會玩兒手機,就靠擦鞋和人聊聊天打發時間。
她在解放碑擦鞋30年
昨天上午11點過,在青年路路口紅綠燈處的一個女裝店門前,一位白發老太太坐在擦鞋架前聽著音樂,悠閑地織著帽子。
“妹兒,你要擦鞋?不過你這個鞋子只能用水洗。”見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慢新聞爆料熱線:966988;郵箱:3159339320@qq.com)穿著一雙白鞋,老人這樣說。說完又繼續織著手上的帽子。
“不,聽說你在這里擦鞋30年了,想和您聊聊。”記者的話有些直白。“是喲,30年了!每天早上7點出來,晚上10點回去。”得知記者的來意,老人放下手中的活,打開了話匣子。
老人今年86歲,住在渝中區宏聲巷18號,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早年我拉過板板車,做過運輸,我42歲時老伴兒生病去世后我就接了他的班,后來單位垮了就只有出來在解放碑擦皮鞋,一晃今年就擦了30年了。”徐婆婆說,她是解放碑第一批擦鞋的人,親眼見證了解放碑的房子由矮到高、來往的人由本地人變成更多的是外地人。
徐婆婆說,以往一起擦鞋的人或去世或搬遷,如今只有她一直還在這兒。“旁邊的兩個,是我的女兒。穿格子衣服的是幺女、穿紅色衣服的是大女兒。”徐婆婆說,最近10多年來,她在這兒擦鞋都是大女兒從七星崗過來送午飯,后來兩個女兒也跟著一起來擺攤擦鞋。
年輕人不忍讓老人擦鞋
“剛開始擦鞋那時,生意好喲!現在生意越來越差了,今天才只擦了4雙,3塊錢1雙。”說著,徐婆婆打開擦鞋箱,只見里面只有10來張一元的鈔票。“現在一天有20塊錢的收入,已經算是不錯了。”
徐婆婆回憶,剛開始擦鞋時,一雙要收三五元,每天都很忙,附近的很多老居民都會來照顧生意。現在,周邊的老顧客大多拆遷搬走了,如今幾乎沒有老顧客光臨,來的都是過路的或是外地的游客。徐婆婆說,老顧客的流失只是生意變差的一個原因,另外就是以前鞋子單一,不像現在的鞋子,很多都不需要擦了。
記者在她的攤位前站了一個多小時,沒有一人前來擦鞋,倒是她女兒的攤位不時有人光顧。“這么老的人了,去找她擦鞋,有些過意不去。”正在擦鞋的何先生說,他也是聽別人說旁邊的就是婆婆的女兒,所以在這邊擦鞋一樣也算是照顧老人的生意。
和顧客聊天說話也快樂
“這么大年紀,生意這么差,為啥不在家休息呢?”記者問。
“我身體好,能吃,除了氣管炎,其它病都沒得,能活動就要自食其力。再說,在家閑著也悶得慌,出來可以找人聊聊天。”徐婆婆說,她小時候沒讀過書,電視看不懂,手機也不會玩兒,呆在家里一天不出門就悶得慌,出來擦鞋打發時間,身體也好多了,“這不!還有女兒一起的,有伴兒!”
“我媽是一個比較固執和強勢的人,在家閑不住,每天早上總是比我們出門早,也比我們回家晚。勸她不要這么急著出來,說多了還要和我們急,只好順著她。”女兒竇女士說,媽媽在家除了吃飯就是睡覺,她白天不敢睡覺、晚上也不敢睡早了,不然很早就醒了,所以她現在每天都是晚上12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然后白天全天都在這里擺攤。
“她一人在家,其實我們還不放心,擦鞋雖掙不了多少錢,但在這兒可以和姐姐一起把她照看到吧。”竇女士說,如果有人找徐婆婆擦鞋,她和姐姐有空就會幫忙。
徐婆婆說,雖然現在生意差,但在擦鞋時能和顧客說話聊聊天,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