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家裝問題具有跨地域性隱蔽性
業內專家詳解互聯網家裝平臺隱患
□ 本報記者 杜 曉
□ 本報實習生 付紫璇
火爆的樓市推動了裝修行業發展,為互聯網家裝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相比于傳統裝修行業,“互聯網+”平臺利用規模經濟效應,簡化行業鏈條,通過技術賦能為行業注入新力量,全面整合家裝市場。然而,興盛的互聯網家裝行業卻問題不斷,受到公眾質疑。對此,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北京市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會長邱寶昌認為,作為新興行業的互聯網家裝既有整合資源的優勢,又面臨同質化競爭和不實宣傳的挑戰。“原來大家都是在馬路邊找一個施工隊或包工頭做家裝,而現在是通過互聯網平臺,整合了‘馬路游擊隊’和正規的家裝企業。整合是好的方面,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線上平臺的公開透明導致大家的標準趨同,競爭中缺少個性化的東西”。
對于部分互聯網家裝平臺網站上展示的圖片和前期承諾存在不實宣傳、消費者交付預付款或押金后遇到故意拖延工程時間、不予履行承諾等問題,邱寶昌認為,“平臺提供宣傳圖片,但消費者對真實情況卻很難有所了解。宣傳和最后落實有不一致的地方,承諾很難完全履行,一些公司不按照宣傳和承諾履行義務,還有的公司可能完全不履行承諾,存在嚴重違約的情況,消費者的權益保障受阻”。
家裝平臺的最大問題,源于其進入門檻比較低。
“沒有統一的規定限制什么樣的人可以建家裝平臺。”邱寶昌說,“平臺出去招攬很多家裝業務,但真正施工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因此平臺需要找下家。目前存在平臺對家裝服務企業資質審查的問題,有一些不是正規企業,還有一些就是所謂的‘馬路游擊隊’。正是因為門檻很低,什么人都能做家裝平臺,什么人都可以在平臺上提供家裝服務,所以很難整合。”
針對目前互聯網家裝平臺跑路的問題,邱寶昌認為,“家裝平臺虛假宣傳成分多,因為承諾得多,費用相對低,所以在同等情況下才能吸引更多的家裝消費者。但是在真正履行的過程中,他們又難以實施,有的是因為經營問題導致成本增加從而不能履約,還有的就是利用家裝平臺去圈錢,進行合同詐騙。所以,為了避免跑路的情況發生,為了確保裝修質量,我認為需要對家裝平臺收取的預付款和押金進行資金使用監管,避免平臺虛假宣傳、挪用裝修款”。
一旦出現家裝平臺跑路或違約的情況,消費者應積極維權。
邱寶昌告訴記者:“如果遇到平臺跑路,無法協商時,消費者可以選擇向市場監管部門、消費者保護組織、家裝管理部門投訴。如果投訴和調解不成,可以準備相關材料和證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網絡訂單、設計圖、溝通記錄、裝修現場照片以及平臺對消費者的承諾、網上的宣傳、明確具體的商業性廣告等,都可以作為維權所需的證據。”
針對部分家裝平臺受害者提出“維權難”的問題,邱寶昌認為,“互聯網消費者權益如果受到侵害,維權往往相對比較困難。因為這類問題具有跨地域性和隱蔽性。消費者通常是付完錢以后才發現問題。盡管平臺前期承諾很好,也有正規合同,但一旦跑路無法履約,消費者就必須要找一個實體店來承擔責任,這是比較困難的”。
將于2019年1月1日施行的電子商務法,對規范互聯網家裝平臺的行為無疑將起到積極作用。
邱寶昌建議,消費者需要充分了解、慎重選擇,要選擇有資質的裝修公司和家裝平臺,同時關注公司的信用程度和真實評價。消費者需要注意平臺之前是否存在重大糾紛、是否訂立服務標準和售后保修等。
“我認為消費者需要在簽訂合同時留一筆尾款,這筆尾款的金額要相對大一些,時間要相對長一些。如果出現平臺欺騙、違約的情況,消費者可以不付尾款,對維權是有好處的。”邱寶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