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已經進入倒計時,買家購物車中囤積已久的商品,就等11日零點“開閘”。歷經了九年的線上購物狂歡,電商平臺已經培養了大批忠實的剁手黨。
“空倉鉅惠”、“特價無庫存”、“概不退還”……依然有不法商家的誘惑性宣傳和強制性條款,讓原本淘實惠的買家苦不堪言。大家在買買買時候,怎樣才能避開陷阱,維護自身權益?雙11前夕,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了四川開山律師事務所孫羿律師,為大家提供一些購物避坑小“貼士”。
《電子商務法》有哪些影響?
孫羿表示,對于電商行業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對于電商的經營主體及經營范圍做了明確。以前,行業主體不明確,各類違規網絡經營活動層出不窮,沒有統一的監管部門,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經營范圍沒有限制落實,行業亂象叢生。二、消費者權益損害有了法律保障。《電子商務法》頒布將有利于維護整個電商市場秩序,對于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出現權益損害,可以直接通過相關渠道反饋,有整套的法律處理機制得以保障,以前消費者在遇到權益損害時無路可尋的情況將得以改善。
成都的電商數量及電商消費者數量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今年也舉辦了全國移動電子商務年會,成都的電子商務行業發展處于中西部首位。所以《電子商務法》的頒布,對于成都電商業發展的影響將更為深刻。
“消費陷阱”要如何預防?
孫羿提醒,消費者在選擇網購商家及產品時,要先做好核實真假的工作。網購商家相關信息是否知曉,是否真實,消費者評價如何等。產品基本信息是否清楚,產品有無質量問題,商家有無售后保障等,不要輕信商家或者店鋪的一些誤導宣傳。在不規范的電商平臺或商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隱藏霸王條款”、“雙重標價誤導”、“特價無庫存”、“概不退還”等消費陷阱,一旦消費者選擇或者購買相關產品,會帶來諸多不利后果。
在成都上一年度的數據統計中,出現了較多的“消費陷阱”的情況,這也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進行產品選擇時一定要警覺,一定要選擇正規合法的電商平臺,選擇有相關質量保證的產品,在產品的信息了解上要做好功課,才能從源頭防范“消費陷阱”的出現。
網購遇到問題如何維權?
孫羿介紹,對于在網購中購買到了不符合質量標準或者虛假產品,消費者應當通過正當渠道進行維權,《電子商務法》就消費者維權的方式進行了規范。消費者在收到產品后發現問題,應當及時向電商平臺以及商家反饋,對于問題商品進行取證。店家及平臺也應當在合理范圍內給予答復并處理,若無法得到解決,消費者再向消費者協會進行告知協調,若還得不到合理解決,消費者可以考慮訴訟等途徑解決。
這個維權過程,其實對于消費者及商家都提出了要求。對于商家而言,消費者合理的訴求必須得到滿足與保障;對于消費者而言,維權的權利不能濫用,必須有理有據,有法可依。
贈品是否需要符合“三包規定”?
孫羿表示,依據法律的規定,贈品依然屬于商品,同樣應當享受商品“三包”的服務。按照《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經營者以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為條件,以獎勵、贈予等促銷形式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免除經營者對該獎品、贈品或者獎勵、贈予服務所承擔的修理、更換、重做、退貨等責任。商家有義務對獎品或贈品包修、包退、包換,消費者也有權要求商家對獎品和贈品履行“三包”義務。
對消費者來說,贈品出現質量問題,造成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同樣也適用正當的維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