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必責怪一些中老年人頻頻“中招”,更不宜責怪一些年輕人方式方法“耿直”,應關注的是謠言的制造者。
據東南網報道,廈門某大學化學系大三學生,發現家族群里姑父轉發了一條缺乏科學依據的假信息,于是“耿直”辟謠,事后卻被長輩責備。后來,他發現類似打著“科普”旗號實則是偽科學信息的群聊,只當作沒有看見。
人類步入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以幾何級數增長。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不再當“旁觀者”,也跟著玩起了朋友圈,誰能說這不是時代的進步?
按理,因為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相對豐富,中老年人雖然記憶力等呈現漸行式下降,但思維的嚴謹與縝密程度應該比年輕人更高一些。但是,有心理學家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8個階段,認為成熟期(50歲以上)是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中老年人體力和健康的每況愈下,造成自我調整與絕望感的心理沖突。在形形色色的謠言傳播鏈條中,中老年人是“中招”的最大群體,“爸媽朋友圈”儼然成為謠言泛濫的重災區,這是否與心理學家的分析有點關聯呢?
廈門的這名大學生針對長輩轉發的信息“耿直”辟謠,事后卻被母親責備“怎么沒大沒小”,至少說明晚輩與長輩之間的思維“鴻溝”依然存在,判斷事物正確與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迥然不同。
燕麥致癌、食鹽有毒……在很多網絡自媒體上,食品安全謠言層出不窮。一些舊謠言甚至在專家辟謠后,過一段時間改頭換面卷土重來,閱讀量動輒10萬以上,引發人們的焦慮。
涉及食品安全和公眾利益的虛假信息,雖不至于導致人心惶惶,但也弄得許多人心里不太踏實。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網站使出渾身解數,用“標題黨”推波助瀾,其責任不容推卸。其實,人們不必責怪一些中老年人頻頻“中招”,更不宜責怪一些年輕人方式方法“耿直”,應關注的是謠言的制造者。
在流量為王的新聞消費大環境下,諸多的網絡平臺應該強化自律意識,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以贏得長久發展。
就管理層面而言,就是要讓那些謠言的制造者得不到利益。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配套措施,用法律手段保障網絡平臺健康、有序、穩定的運行。另一方面,要形成協同監管合力,堅決打擊擾亂互聯網運行秩序和信息傳播秩序的現象。對那些利用互聯網造謠、誹謗,或者發表、傳播其他有害信息,構成違法犯罪的,依法嚴肅追究責任。